第21版:走进潍坊京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谭资九余派唱腔票界难得
2012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谭资九余派唱腔票界难得
  谭资九(左二)和好友的合影。于兆钧 供图 本报记者 郑健 翻拍



  谭绪经,字资九,以字行,别号效岩、霞曙楼主、丝竹馆主、觉庵,潍县东关人,生于1906年12月2日。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是谭资九旧交,1964年8月来潍演出,旧友重逢,各叙衷肠。奚啸伯曾赋七绝一首赠谭资九:钻研京剧四十春,能歌善琴技艺纯。精于书法通音韵,慷慨热肠人竞亲。这首诗非常准确地刻画出了谭资九先生为京剧而生的一生。

出地建起永乐大戏院,自购留声机学唱
  谭资九自幼在私塾读书,17岁辍学,即在其父辈经营的协同复鱼店学生意。谭资九的二伯父谭义长是潍县乐聚轩票社主角净角,人称二花脸,每晚多在店中,邀集京剧爱好者,配以武场清唱。谭资九受其影响,且自己有宏亮嗓音,乃从乐聚轩著名琴师郎子和学习胡琴及须生唱腔。因为经常有练习的机会,操琴技艺和须生唱腔均进步很快。
  上世纪二十年代,谭资九为取得化妆登台演唱的经验,每逢北乡安固、固堤等地的山会、庙会,有戏班演出时,便由其内弟张士昭陪同前住。他先向当时演出的戏班送上银币3元,作为对文武场的谢仪,然后化妆登台演出。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潍县工商业逐步发展,市面日渐繁荣之际,谭资九想到在潍县兴建正规化的大戏院。于是他出地皮,北乡寨里村张有声等出资建成了永乐大戏院。建前曾商定:戏院竣工后,先由出资人张有声等使用12年,到期后全部权力归谭资九所有。
  永乐大戏院开业后,名伶泰斗来潍演出者,谭资九均与交往。他熟悉各派须生唱腔后,认为余派最佳,而专心向这方面学习。他自购留声机及余叔岩唱片多张,每日跟随唱片学唱,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对余派唱腔有了一定的基础。
余派唱腔票界难得,梨园界也算上乘
  四大须生之一杨宝森来潍演出时,自带琴师杨宝忠。杨宝忠是余叔岩的弟子,后改胡琴。谭资九请他们到他在南宫的客室聚会,由杨宝忠操琴,谭资九唱余派名剧《洪举洞》。唱毕,杨宝忠紧握谭的手说:“你我知音,相见恨晚。”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由杨宝忠介绍,得以结识范石人、陈大濩(huò)、李家哉等京剧名流。
  解放后,谭资九到北京由杨宝忠引见,拜徐兰沅为师,切磋胡琴技艺,后去天津,拜见余派京剧名票韩慎先(夏山楼主)。在韩慎先家中,由杨宝忠操琴,谭资九唱余派名剧《碰碑》。听后,韩慎先语重心长地说:“老弟您的余派唱腔,不但在票界难得,就在梨园界也可列入上乘。”
  谭资九与京剧四大名旦均有交往。他有两把折扇:一把是梅兰芳画的梅花,背面是程砚秋写的诗句;另一把是尚小云画的牡丹,背面是荀慧生写的诗词。
  建国后,谭资九感到自己的京剧艺术将有用武之地,在潍坊市成立京剧团时自荐任“小班”教员,教“老生”、“花旦”两个行当,为我市培养了不少人才。1961年,市县分治,京剧团划归潍县,领导照顾他年老体弱,留他在人民剧场工作。
  1961年,厉慧良率天津京剧团来潍,在人民剧场演出,谭资九与之结识。首场演出《长坂坡》、厉饰赵云,剧中的“提枪”、“倒捕虎”两项绝技,均表演得精彩熟练。所谓提枪就是右手将枪提升空中,而用左手在背后接住。倒捕虎是身穿长靠的赵云在井台边一个跟头升起作捕虎式缓缓落地,均是难度很大的动作。
  次日,谭、厉谈及这场演出,谭资九说:“老弟你这两手技艺原是尚老板(和玉)的,但你的年龄,够不上尚老板亲授,准是转手得到的。”厉慧良闻言,肃然起立,毕恭毕敬地说:“老师说得对,确是如此。”从此二人成为知已。
“文革”期间挨批斗,生活异常拮据
  “文革”期间,谭资九成为批斗对象,并被抄家。他一生搜集的书画、碑帖、古砚、胡琴、剧照等,被造反派装了6地排车一并拉走。谭资九被停发工资,每月靠女儿给5元钱的生活费和一些粮食。他和老母的生活难以维持。每天被批斗完回家后,他就在一块面板上临池书写,从不间断。谭资九每天伺侯老母,虽处困境,但对老人的孝顺一如既往。
  生活拮据的谭资九一次到徒弟杜在桢家中借五角钱。杜在桢给了他一元钱,没想到他一会儿又返回来。原来,老人到外面找开钱,又送回五角。
  为了给谭资九增加一点营养,杜在桢让妻子经常做两个菜让他到家中。谭资九还自带杠子头火烧——他是怕给口粮都不宽裕的杜家增添麻烦。“文革”后,谭资九被安排在人民剧场工作。1979年,他突患脑溢血,经治疗无效,于4月12日病故,终年73岁。他生前曾任潍坊市政协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
◎相关链接
书法武功样样俱佳
  谭资九喜爱武功,辍学后,从其舅父学习拳术“地龙经”,又拜潍县拳术名家杜瑞林为师,学习“四通锤”,颇具功底。
  谭资九练功很有胆量,他曾在东关围子的女墙(城垛口墙)上行走,如履平地。原东关围子墙外的月河至女墙,高逾两丈,且女墙上顶系棱角形,如没有相当功底,是不敢在上面行走的。
  著名武术家王子平上世纪三十年代来潍县,住城内撞钟院街,谭资九得以结识。之后,两人拜为结义师兄弟,相互切磋武功。
  谭资九从塾师李佩英读书时,书法已具基础,至青年时期,拜潍城著名书法家陈森(字柏岩)为师,每日去陈家练习书法,陈柏岩先生亦认真教授。经柏岩老师长期指教,谭资九的书法大进。因其本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只要有字帖,不论楷草隶篆,都能临摹逼真,挥笔自如。他曾临摹碑贴80余种。自青年至古稀,他五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从未中断。
曾经收藏“四大名琴”
  上世纪三十年代,谭资九去北平购买胡琴,结识了后来被称为“京胡制作大王”的史善朋。当时史善朋从师学制胡琴已期满出徒,拟自己开店制作经营,苦于资金不足,谭资九慷慨相助。由于史善朋精于胡琴制造,不到几年,在北平成为著名胡琴制作专家,与谭成莫逆之交。他曾赠送谭资九珍贵胡琴“紫竹盘龙”、“十三太保”等数担。
  现在北京戏曲博物馆中珍藏着四把质地精美、制作工艺考究的京胡。这是史善朋根据四大名旦的嗓音条件和演唱风格而制作的,被誉为“四大名琴”。这四把琴被谭资九收藏,为了能够把“四大名琴”流传下来,在年近古稀时,谭资九将这四把琴转交给了专门从事制作胡琴、绰号“琴医”的谭显德先生。1997年,谭显德将这“四大名琴”存放在北京戏曲博物馆,进行长期展览。  王延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