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这儿有位盲人支书,舍家撇业带出富裕村 |
◎安丘市凌河镇南郚村的李星奎丢下生意回村带领村民脱贫 ◎计划再用五年时间把南郚村打造成安丘的华西村 |
|
曾经的安丘市凌河镇南郚村是一个贫瘠、荒凉的村落,因为荒山薄地缺水少电,还背负着巨额外债,大多数村民的生活只能维持温饱,一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今的南郚村就像是彩笔画过一样美丽多彩,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纵贯村南北,“九曲鸳鸯河”风光无限,健身广场上笑声荡漾……这一切改变都与南郚村的领头人李星奎有关。为了创业,年过半百的李星奎舍弃了富足的生活,为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几乎献出了一切,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重负即便是双目失明仍然初衷不改。“好日子还在后头,我要用五年时间把我们南郚村打造成安丘的华西村!”李星奎说。 名声在外 沿途村民都说他人好 南郚村在凌河镇政府驻地的西南部,离安丘市区有40公里,地处较为偏僻。记者从凌河镇政府驻地沿省道“下小路”(昌邑下营镇至临沂小官)一路向西,边走边打听。 “南郚村啊,前边一直走就是,现在人家村里可好了,都是沾了那个瞎子书记的光。这个人受的苦可不少,媳妇(前妻)没了,老娘瘫了,自己又瞎了眼睛,可还是给村民们出力不歇着,好人呢!”听说记者要去南郚村采访,沿途村民在给记者指示方向的同时,都顺带着夸夸南郚村的书记。“瞎子书记”就是李星奎,现在的南郚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们的话虽粗,但是言语中充满了对李星奎由衷的敬意。 1月13日上午11时许,记者沿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向南进入南郚村,虽然已是深冬季节,但南郚村里不乏“绿意春光”。一辆一辆满载大姜、牛蒡、白菜的车辆不断驶出村庄,放学的孩子摇着车铃喊着叫着就像鸟儿归巢。村北入口处,巨大的牌坊上方“南郚民营经济发展区”几个大字夺人眼球。 “好大的气派,村里还有民营经济发展区!”记者不由得发出感叹。 经济发展区里分别建有大葱加工、牛蒡加工、大姜加工等十几个企业,人来人往、忙忙活活好不热闹。 挑葱老人 “有个好书记就是好” 记者走进一家加工大葱的工棚,浓浓的葱香味里,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正在有说有笑地做着剥去大葱外面老皮、腐叶的工作。一棵灰头土脸的大葱从她们手里一过,瞬间就变得亭亭玉立,青翠欲滴。“俺一直就干这活,一天能挑拣400多斤葱。”南郚村72岁的张秀珍老人告诉记者,从今年6月份开始她就在这工作,每天都能赚到40多元钱,算是不错的收入。 “像俺这样70多岁的老人,每天还能挣上40多块钱,多好的事啊!别的村里肯定没有,俺书记就是大好人,村里的男女老少他都想着照顾上。”张秀珍老人笑着对记者说,自己这把年纪了能有个事干着,还能赚出零花钱,她觉得活到这个份上很满足。 记者看到,像张秀珍老人这个年纪的还有两位,其余的也都是60岁上下的农妇。正在一旁干活的孙大娘也说了一句:“有个好书记就是好。”说完,几个老人笑出了声。 走进南郚村星强洗姜厂时,该厂的负责人李云乐穿着满是泥水的工作服正在晒姜。 “今年的大姜价格不如往年,但也还不错,俺书记天天挂念着问我产量怎么样,销售情况好不好,让俺有难处就告诉他,他还帮着俺卖姜呢。”李云乐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这片经济发展区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姑娘小媳妇就不再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打工照样赚钱,地里的活还耽误不了。最高兴的就是那些老人,原来花个零钱还要跟子女张口要,如今,在加工企业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就有工资,老人们走路都挺胸抬头了,这都亏了俺村有个好书记! 到村委寻人 忙得不着家,握手前先擦手上的土 提起李星奎,无论远村、近村、本村,村民们都会对他赞不绝口,这更让记者急于见见这位“当家人”。来到南郚村村委大院时,正在值班的党支部副书记李淑国告诉记者:“李书记不在家,一大早他就带人去了村西的吾湖实地论证开发规划,听取有关专家的建议、意见。吾湖的开发已经纳入南郚村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 在村委等待李星奎的时候,大院里的公示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里有每个总支成员、村委成员的任期目标,有村委的近期发展目标,有财务公开明细表,还有村里孤寡老人的帮扶情况表,虽然是一组组简单枯燥的数字和一些朴实的文字,但透过字里行间再加上先前的见闻,记者感觉到这里面凝聚着李星奎一班人对南郚村村民的责任、亲情和贡献。 村委办公楼二楼的一间房是李星奎的办公室兼休息室,桌上的一个茶杯里盛有半杯残茶,办公桌上落了一层细细的灰尘。一旁的李淑国忙解释说:“这杯茶是早上李书记离开时匆忙喝过的,因为他整天不在家,他的房间我们也就疏忽了打扫。” 说话间,楼下有人喊“李书记回来了”。记者急忙下楼,冬日的阳光下,一位满头华发,鞋子、裤脚却满是泥土的中年男子被人牵着手侧着身子走进了办公楼,虽然他的眼睛很大却不明亮。只见他伸向记者的手突然又缩回去,在衣襟上擦了擦后才重新伸出。“不好意思,一手土!”尚未交谈,记者已经感知了他的谦恭和素养。这就是今年55岁,双目失明的李星奎书记。谈话间,不时有电话打来,这些电话都与工作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