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这儿有位盲人支书,舍家撇业带出富裕村 |
◎安丘市凌河镇南郚村的李星奎丢下生意回村带领村民脱贫 ◎计划再用五年时间把南郚村打造成安丘的华西村 |
|
|
李星奎(左)在加工企业的大棚里和村民一块剥葱。 |
|

|
|
放弃生意回村 人不能只顾自己,别让乡亲们失望 “我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就只干了点份内的事,再说我以前还有过私心有过怯懦呢!”对于记者的采访,李星奎表现得“诚惶诚恐”。 1984年,原来在安丘化肥厂工作的李星奎辞职下海,先是搞了一个电讯器材厂,生意做得顺风顺水。1990年,李星奎带着妻子孩子来到潍坊城区做建筑工程,因为为人诚信、忠厚、仗义,他的生意越做越好。李星奎很快在潍坊城区买了房子,将一家老小安顿在潍坊城区。 1997年腊月初,南郚村的几位老党员、老干部来到李星奎在潍坊城区的家里,他们是来让李星奎回村任职的。对于父老乡亲的苦口婆心,当时的李星奎根本没往心里去,因为他的土建工程应不暇接,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老党员、干部先后来了三次,最后一次老人们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眼神让李星奎一夜无眠。 李星奎最后打定了主意,回村!他先是做通了妻子的工作,他告诉妻子:“咱们一家现在已经是衣食无忧了,下半辈子的生活都能保证。一个人不能只顾自己,既然乡亲们需要我们,咱就不能让他们失望,回去干干试试,如果不行再回来。”柔顺贤惠的妻子什么也不说,默默地收拾好行李,带着孩子跟着李星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南郚村。 曾经的南郚村里不但没有任何收入,还欠了160多万元的外债,2600口人的大村,村民照明用电却只有一台变压器,晚上停电是经常的事,村民们守着电灯却只能点蜡烛照明。1997年临近春节,时任调解主任的李星奎先从解决村民用电开始,跑电业局、跑扶贫办、跑上级政府部门,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一台大功率变压器在村里投入使用,那年的除夕夜,村里家家户户彻夜灯火通明。如今,南郚村里有了11台变压器,没电的日子早已成了历史。 带领村民致富 争取到资金,先修好山地的扬水站 电灯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让李星奎树立了威望。2004年,李星奎开始担任南郚村村委会主任,2005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冬到2005年春,他带领村民完成了几个大手笔。南郚村村南的荒山有600多亩土地,因为原来的扬水站长年没钱维修已经失去了作用,600亩土地眼睁睁地浇不上水成了撂荒地,村民们只能种点能抗旱的花生、地瓜等农作物,一亩地也换不了几个钱。李星奎跑来4.8万元资金,对原来的干渠、提水系统进行了维修,恢复了扬水功能,当年,村民们就种上了大姜,亩产万斤,售出价格是4元多一斤。拿着嘎嘎响的票子,不少村民喜极而泣。 东南河塘坝修建于1963年,蓄水量4万立方米,涉及南郚村灌溉面积300多亩。因多年泥沙淤积,水容量越来越少,已无法保证土地灌溉和村民的生活用水。村两委决定将塘坝彻底清淤,修灌溉闸1个,修溢洪道300米,宽10米、深3米,工程结束后,不仅彻底解决了南郚村及周边村庄的土地灌溉,也确保了村民生活用水,更使流经南郚村前“九曲鸳鸯河”河头至水库清水长流的美景再现。 充分利用南山400亩山岭薄地,建设以亿源食品为龙头的养殖小区,积极支持村民筹建中、小型养殖场。 随着村民添置的机动车辆日渐增多,村两委决定在村内外适当位置修筑11座桥梁,这些桥梁不但成就了村民们的致富梦想,更成了连接村里与外界的纽带,南郚村的特色农作物大姜、牛蒡等被源源不断地外运。 2005年南郚民营经济区成立,到目前资产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4家,超过400万的8家。南郚村及周边村的1000多名闲散劳动力,可以就近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接连遭遇变故 眼盲心明,他倾心竭力为村民服务 说起失明的双眼,李星奎久久无语,记者看到他光彩不再的眼球不住地眨动,表情纠结。 李星奎说,2001年的一天,他的妻子在家里突然晕倒,经医院诊断是小脑肿瘤晚期,残酷的诊断结果让他肝胆俱裂。他跑济南、北京请来专家为妻子做了手术,挽回了妻子的生命。可没过多久,妻子再次病发,经过保守治疗,妻子的生命又一次得以延续。2001年下半年,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奶奶病逝,母亲又突患脑瘫,加上原来跟着他的司机遭遇车祸,一系列变故让李星奎痛苦不堪难以应付。不久后,李星奎感觉视力模糊,当初他并没有在意,后来,他的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东西。去北京检查后,专家告诉他,他眼底的视力神经已经萎缩、干枯。 “当时我死的心都有,可是一想,家里还有父母、孩子,还有躺在床上的妻子,更有一村的老少爷们。眼睛看不见了我心里还亮堂着呢。我又回到了村里继续工作,但是,妻子去世让我真的崩溃了!”李星奎说,2008年妻子去世,他安葬了妻子后关了手机,跑到住在安丘市区的女儿家里哭了一天。 “这次是真的不想干了,可是我一打开手机,一位老领导就打来电话让我挺住,镇上的领导、村里的乡亲都为找不到我而焦急。我很感激他们,是他们的鼓舞让我又挺了过来!我觉得我还得带着乡亲们往前走!小车不倒只管推!”说起领导和乡亲们,李星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记者发现,虽然李星奎双目失明,但他自理生活的能力并不比常人差,洗脸、倒水、上厕所、上下办公楼的楼梯、打电话拨号都从容自如。李星奎说,这些都是逼出来的,有的是靠记忆,现在他的脑子里记了300多个号码,包括村两委成员的电话和村里需要照顾的老人的电话,“需要时打开手机按键就行。” 定下未来目标 计划用五年时间,让村民住上楼房 已经55岁的李星奎一点也不服老,浑身似乎有用不玩的劲儿。“欣慰的是村里早已脱贫,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多元。下一步,我计划用5年的时间让村民住上楼房,把南郚村打造成安丘市的华西村!”李星奎一脸豪迈。 李星奎告诉记者,为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拉动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郚村委与青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南郚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共同开发,南郚村的前景会无限美好。 无私奉献、重感情、能力强是李星奎一贯的特点,靠着这些特点,他带领的南郚村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兴农示范单位,潍坊市先进村,安丘市文明村、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11年七一前夕,南郚村党总支被潍坊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李星奎也获得了安丘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等称号,光荣当选为安丘市人大代表。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相关链接 吾湖综合开发项目现在已启动 南郚村,位于汶河支流温泉河东岸,村域面积2327亩,耕地面积1800亩,地处南部丘陵与北部汶河平原处。大安山、歪头山、摘月山、留山、东山、西山环抱四周,温泉河流经村边汇入汶河。村西的吾湖位于温泉河下游,始建于1960年,库容680万立方米,是本村及下游40多个村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牟山水库的重要水源供应地。多年来因雨水冲刷、泥沙俱下,造成湖区上游总面积50%淤积,淤泥深度达5米,下游50%的泥沙淤积,深度达3米,已基本丧失蓄水能力,严重威胁到群众的生产生活。西山位于吾湖西畔,以荒山、荒沟为主,大多长期闲置。为此,2005年南郚村两委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达成共识,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扶持,或引进外部资金,对湖区进行清淤。根据安丘市委新农村建设指导精神的要求,结合2008年报请党委政府批准的南郚村西山土地整理项目,对西山进行开发建设,可实现节约土地、村民向社区集中、平房向楼房转变。 对1300亩湖面进行彻底清淤,原泥层均深下落6米,清出淤泥400万立方米。用清淤泥土填平湖区上游东侧河汊及村内4处旧水湾和一处砖厂旧址,可增加土地面积90亩。把南岭、北坡300亩荒草裸岩地改造成良田,挖掘土石方40万立方米,利用湖区清淤的泥土回填南岭、北坡,厚度达60厘米,可增加土地面积300亩。 将吾湖西侧650亩荒山高度下落40米,建设低层别墅式安置房和高层安置楼260座,建设高标准社区,利用清出的泥土回填,进行高标准硬化、绿化、美化。完成休闲广场、超市、学校、卫生室、警务室等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地热、太阳能等先进环保技术,利用留山地下优质水源实现自然供水、供暖。对南郚、石榴沟、张家庄子、山东头、黑石头沟五个村共940户进行整体搬迁,可腾出土地1000亩。 对新社区西侧长1000米、宽80米的八条荒沟参照北京市怀柔县山沟改造经营模式,打造餐饮、居住、休闲、生态观光等大型综合项目。 对八条荒沟范围内的4000亩土地进行生态改造,达到果树成片、绿树成荫。对范围内的六处山泉进行扩容,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观光地。 按照维护生态的要求,对40亩湖心岛进行开发,建设大型游乐健身中心,建设星级酒店、环岛甬道、钓鱼台等配套设施,建筑式样、色调参照江南园林特点,体现古朴、自然风格,绿化方面在原有林木植被的基础上,岸边栽植杨柳,岛内栽植绿竹,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将吾湖大坝拓宽至8米,修建环湖甬道、钓鱼台等休闲设施,对甬道两侧进行高标准硬化、亮化、美化。 目前,吾湖综合开发项目已经启动,项目结束后,可以彻底改变湖区蓄水能力不足的现状,增加蓄水量420万立方米,总蓄水量将达到1000万立方米。既保障了本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也为牟山水库提供了充足优质的水源,更为吾湖综合旅游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拉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加快了群众增收效益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