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小年乐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小年乐
 
标题导航
山村笑声,老人从没这么乐
2012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村笑声,老人从没这么乐
◎爱心人士为青州市杨集安村留守老人送年货、贴对联 ◎今年有六位老人在山上过年,镇里决定将修路或搬迁
  中午时分,爱心人士和老人们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一名社区义工为老人挑水。
  社区义工将刚写好的对联贴在老屋上。



  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安村是一座海拔800多米,只有不到十人留守的小山村。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月15日,本报记者与潍坊城区二十多位爱心人士一起为留守的7位老人送去了年货,给老人家中的水缸挑满了水,贴上了大红的对联,还放起了鞭炮。记者了解到,近日还有一位独居的老大娘将下山到儿子家过年,只剩下三户六位老人在山上过春节。

丰厚年货进大山
  15日大早,潍坊社区义工和社会爱心人士共二十多人出动了六辆车,在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后,进入青州山区。在大山的背面还残留着点点积雪,路旁山上冰瀑极为壮观,近得触手可及,而山路也越来越难走,石子路稍微一停顿便会打滑。这一次进山,爱心人士给老人带去了大米、花生油和蔬菜等年货。走到杨集管区,大家又下车给老人买了水果、点心和鞭炮。
  车队走到庙子镇单家峪村便停了下来,剩下的一段路必须要步行。大家下车搬起年货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走了半个小时,大约11时许,前面传来狗叫声,几处依山而建的石头房子映入眼帘。“前面就是杨集安村了”潍坊社区义工联合会主席孙在前说道。
老人查体领药品
  刚到村口,大槐树下是义工们熟悉的身影,彭先收大爷已经拄着拐棍早早等在那里了,他高兴地和大家招手。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陈常胜和他的妻子孙秀娟近日刚刚加入义工组织,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爱心活动。来到杨集安村,他俩给老人们一一做了体检,还拿了药品。“大娘最近身体怎么样啊?”“腰不太好,就等着你们来呢,给我拿点膏药吧。”李守英说。
  由于交通不便,杨集安村的住户下一次山,走近路到山脚下的单家峪村要半个多小时,到杨集赶集就要两三个小时,一来一回就是大半天,更不用说去医院看病了。而山上住的老人年事已高,加上常年劳作,大多有心脑血管疾病和腰腿病。为此,2011年7月31日,潍坊社区义工联系爱心人士在山顶建成了一座爱心诊所,每月请医生上来给留守老人看病,已经免费提供药品11次。
老屋贴上红对联
  “能给山上的留守老人们做点什么,自己也很快乐。”在山顶上的临时诊所里,挥毫泼墨给老人们写春联的书法界人士高晓光如是说。在山上常住的共有四户人家,他一共写了八个大大的福字,八幅对联。
  春联上的墨迹刚刚晾干,爱心人士便开始贴春联了。他们给张连英、彭先收、彭付业、吕元花四户留守老人家贴上了春联。“吕元花被儿子接下山过年去了,过了年再回来住,”一位老人说。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彭付业老人不认识字,还耳背。当记者大声将对联上的内容念给他听时,“刚好啊,刚好啊。”他边拍手边开心地说道。
  红红的对联贴在老屋门上,年味更浓了。这时鞭炮声响了起来,“村里有二十多年没有放鞭炮了。”彭付业说。张连英老人告诉记者,自从小女儿1994年嫁到山下去,近二十年来只有她和老伴、小儿子在家过年,年味对他们来说很遥远了。
与留守老人共进丰盛午餐
  得知记者和爱心人士要来,彭先收的老伴李守英提前熬了一大锅南瓜粥,一进屋喷香喷香的味道便扑鼻而来。老人告诉记者,她从早上就开始熬粥了,熬了一上午,南瓜都已经熬成了糊。
  贴完春联,放完鞭炮,负责做饭的一组爱心人士已经将丰盛的大餐摆上了桌:白菜炖鸡、凉拌白菜心、清炒茄子、芹菜炒肉丝、香肠、扒鸡、凤爪……大家还吃上了81岁的张连英大娘送过来的玉米面酸煎饼。
  彭先收告诉记者,自己的酒量是一两白酒,“你们来了我心里高兴啊,就多喝一点。”几盅白酒下肚,他面色红润起来,话也多了。说到高兴处,他拍起了胸脯。“现在精神头更足了,想起来心里就高兴,想也想不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他掏出一个电话号码本,“来过的朋友都给俺留下了电话。”他一一指着给记者介绍道。
  张连英住在小山村的最高处。老人踮着小脚走了过来,告诉记者说,她有七个孩子,只有50岁的小儿子彭青业留在山上。“现在有你们照顾,什么也不缺了,前几天镇上还给送来了慰问金,一口人200元。”张大娘高兴地将钱拿出来给记者看。

杨集安村将修路或者搬迁
  山村的生活是封闭和清静的。彭先收大爷家只有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不久前坏了,他修了好几次也没修好。他跟外界联系的通讯工具是一部用了好几年的旧手机,“山上信号很弱,昨天女儿打了六七次也没打通,”彭先收告诉记者。
  彭先收家住的老屋已经200多年了,祖祖辈辈面朝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主要收入就是采药,一年下来收入千元左右。每天天不黑就做饭,天黑了就休息,一年下来老两口只用32度电。彭先收告诉记者,他有50块小地,每块地只有桌子大小,一年打100斤粮食。“山上没有水,庄稼长什么样全靠天,麦子长不高,收割时不用镰刀,得用手拔。”他说道。
  自从去年杨集安村被一群驴友偶然发现后,不少户外爱好者和媒体人士纷纷造访。山外来客让这些留守老人有机会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他们面对镜头都会配合地挥手或者展现平时生活的状态。
  “镇上说了,要么修路通到山顶,要么让山上的老人都搬下来。”青州庙子镇单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武说道。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董晓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