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跃龙门·过节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此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祈愿。新春伊始,到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随着时代步伐的不断向前,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过年。摄影爱好者到农村为当地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老人带全家人在老年公寓过年;爱心志愿者到敬老院给老人拜年、发红包;祖孙三代农机手炕头上“开会”,聊过去、现在和未来……各种新时代的过年方式走进人们心中,让这个传统节日更有人情味。 全家在老年公寓过大年 本报讯 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城区华都颐年园老年公寓,见到了75岁的郑秀云老人。这个春节,老人全家十多口人齐聚老年公寓,过了个热闹欢喜的年。 郑秀云老人有3个儿子,一年前老伴因病卧床不起,孩子因为忙于工作不能全天照料,家人商量后,两位老人来到了华都颐年园老年服务中心。谈起老年公寓的生活,郑秀云老人满怀欣喜,她说:“孩子们都很孝顺,我们在家里会拖累孩子们工作,而养老院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们在一起聊天、唱歌,吃、住、医疗、娱乐各方面都周到。” 除夕夜,郑秀云老人把孩子们都叫到了颐年园,在这儿一起过年。 据了解,华都颐年园现入住老人800多位,像郑秀云老人这样留在养老院过年的老人有100多位。养老院为留院过年的老人专门制定了春节服务方案,对餐饮、卫生、医疗、娱乐、家属食宿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细部署。春节期间,老年公寓还专门设立了电脑房,让老人与子女通过视频“团聚”。 (记者 臧岳 通讯员 韩建存) 志愿者到敬老院发红包 本报讯 1月23日上午,农历大年初一,青州市40多位爱心志愿者来到市郊的青州市中心敬老院,给敬老院里的205位孤寡及五保老人拜年,并给每位老人分发了红包。 当日上午10时,40多位爱心志愿者在青州市区芙蓉居小区门口集合后,直奔青州市中心敬老院。敬老院里已经106岁高龄的崔秀真老人激动地说:“志愿者大年初一不和家里人团聚,来给我们老人拜年,真是太感谢他们了。” 据了解,参与春节大拜年活动的志愿者们来自青州市各行各业。活动的组织者纪博介绍说,除了给敬老院老人送去祝福和问候,40多位志愿者还捐了2690元,给205位老人每人准备了一个红包,虽然钱很少,但是代表了志愿者的一点心意,“给老人们红包,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得到心灵上的温暖。” (记者 庞志勇) 果农年夜饭摆进樱桃大棚 本报讯 除夕这天,临朐县龙岗镇西上林村村民杜立胜将年夜饭摆在了自家樱桃大棚内,还在大棚门口贴上了大红对联。 棚外鞭炮响,棚内“升温”忙。樱桃种植户们备足了木柴,采用升温均衡的“火龙洞”加温技术,让樱桃早坐果、早成熟,早上市。很多种植户怕耽误农时,干脆把年夜饭摆到了棚里,在暖和和的大棚里“过大年”。 记者了解到,作为大棚樱桃生产大县,临朐县制定的大樱桃生产标准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全国“大樱桃保护地栽培示范县”。从“一村”到“多村”,从“多村”到基地,几十个大棚果专业村相继涌现,形成了月庄大樱桃、九山富硒苹果、龙岗油桃等特色鲜明的果品产业基地。 (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马世波 刘明志) 祖孙三代举行“新春炕头会” 本报讯 正月初六晌午,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从诸城市贾悦镇徐宋社区徐宋村农机大户马兆星家传了出来。原来是老马家祖孙三代要举行一场“新春炕头会”。 老马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农机手,90后马金伟虽然年龄小,却已经有着三四年的“机龄”。“第一代是我爷爷,当年他开着小手扶拖着石轱辘打麦场;第二代是我父亲,买了推倒式小麦收割机,赚回了3间砖瓦房;到了我这一代,驾驶着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这世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能再过几年,现有的这些机械又过时了,到时候先进到什么程度不敢说,但肯定比现在还要先进。”孙子马金伟对农机化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 秦子虚 通讯员 徐春光) 声声祝福萦绕在耳边 朱华家过年不再冷清 本报讯 1月29日下午,记者在市社会福利院见到本报多次报道的女大学生朱华时,她刚刚从同学那里回来。朱华说,她感觉和妈妈在福利院里过的这个春节,幸福万分。 本报2011年8月2日A4版曾以《上大学,我要带着病妈妈》为题,报道了昌邑女孩朱华考上大学,但其父亲去世多年,母亲患有精神病,坚强的朱华要带着母亲上大学一事。后来,市福彩中心承担了朱华母亲在市社会福利院的所有费用以及朱华上大学的学费。 “我腊月廿八回到家里(市社会福利院)时,第一眼竟然没有把妈妈认出来,直到妈妈大声朝我叫了一声,我才看清,她的面色明显红润了很多……”当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市社会福利院为朱华妈妈安置的房间里见到了朱华,说起妈妈在社会福利院的生活,朱华说,春节前,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吴建元给她妈妈送来了两套新年衣服,还有很多生活用品,因为照顾得好,妈妈明显胖了。 腊月廿八这天,市福彩中心的黄敬卫主任给朱华送去了1000元过节费。 大年初一,“过年好”三个字始终在朱华耳边萦绕,吴建元院长领着工作人员来拜年,福利院里的老人们互相拜年,让朱华感到这个大家庭温暖无比。刚放假时,有同学问朱华去哪里过年,朱华说“回家”。朱华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她说:“从此,我可以告别没有人问候的春节了。” 朱华希望借助本报告诉大伙,她现在过得非常好,所以,好心人不必再救助自己,市福彩中心的帮助已经可以让她顺利度过大学时光。“我把感动留在心底,好人们不图回报,但我一定会将这份恩情双倍奉还。”朱华说。 2011年12月29日,朱华给市福彩中心写了感谢信。帮助过她的人都说,朱华是一位饱尝艰辛,但又积极向上、懂得感恩的好女孩。 (记者 臧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