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这里唱的歌演的戏有观众欣赏,能交流,有进步,比流行的KTV还过瘾。”1月29日下午,家住滨海区的李林辉在到寒亭区串亲戚时切实感受到了草根舞台的魅力。 寒亭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在区文化馆内搭建的大舞台上,“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春节期间,群众高涨的热情早已打破了仅在星期二、四、六下午晚上演出的时间限制。在寒亭区,如草根舞台一样,精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触手可及,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家常便饭,而这些都赖于承载着区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任务的文化院线。 一条线,连万家,数字化“文化院线”提供的套餐式文化服务,能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到文化盛宴。近年来,寒亭区推出了包含“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内容在内的文化院线建设,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并分类成线,以区文广新局到街道标准化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的文化链条,形成了以城带乡、资源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同时,寒亭区注重艺术人才、载体、体制等方面培育、建设和改革,以优厚待遇留住人才,创新文化演出载体,在体制上引入市场机制,以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让艺人聚能成队,演能成场,闲时商演,忙时义演,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据寒亭区委宣传部分管文化的副部长闫维兵介绍,在文化院线建设中,他们对区内的各种文化资源整合打包,以文化补贴的形式,推入市场,寻求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共享。在整合中先后成立了戏曲协会、书画协会等多个组织,文化娱乐项目定期定点地在线生成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据悉,一年来,各种协会组织下基层、入社区、进学校、上工地义演义唱义画,与群众平台互动不下300场次,在“横线”建设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而在区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文化大院等文化平台建设下,文化院线资源共享的“纵向”建设极大丰富了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去年以来,村标准化文化大院建设达到80%,新建农家书屋50家,每村庄户剧团至少发展到1个,并实现了每个村庄一年放映公益电影12场次以上。 (记者 刘晓梅 通讯员 杜在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