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新思路 新跨越 实现开门红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刚出校门就要高价 是啊,每年5000元的学费,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期待毕业后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以尽快补偿家庭对自己学习所给予的高额投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理性的看,虽然贵为科班出身,但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其实还稚嫩得很。论理论,或许略知一二;论实践,也许水平一般。如果你没有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真本领,奢求企业无缘无故地给你高报酬是不切实际的。 当下,应当从心理上降低个人对薪酬的预期,只要认准了单位,就一门心思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甩开膀子、流下汗珠子,然后经常转动脑子,经过三两年的积累,厚积而薄发,自然少不了票子。因此,选择一个有利于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够有较大上升空间的单位和岗位,即使这份工作的起始薪酬并不高,但如果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还是应当重点考虑。 盲目从众犹豫不决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热衷“羊群效应”。盲目跟着“头羊”走,哪里“热门”盯哪里,根本不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分析自己,不能做到清晰定位、对号入座。其实,就职业和单位而言,无所谓好与坏。就如同买鞋、买衣服,号码、颜色、款式、面料、价格等等,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或偏好。对此,“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应当成为毕业生求职的箴言。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举棋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面对眼前可以获得的职位,有些心动,但又不甚满意,总是期待着后面可能会出现更好的机会。 其实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完美的,每个工作都有它可取与不利的一面,要学会平衡利弊,综合判断。比如,大公司较之小公司,具有更加规范的业务流程、更完备的福利保障以及更多的培训机制,但竞争激烈,晋升机会少;而小公司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更高,更加看重员工的绩效,确有才华者能够迅速得以重任。因此,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学会理性的判断,并坚定自己的选择。
盲目设定地域限制 盲目设定地域限制,不从长远角度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一味追求离家近,一味追求大城市,也是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明显倾向。“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镇一套房”,宁愿呆在家里打工,也不愿到外地闯荡。 大学生们应该剔除只有大城市才有发展前途的片面认识,勇于深入基层,逐步积累经验、积累成绩,不断提高,较之于在大城市里选择一个并无多少发展空间的岗位平庸度日而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很多大学生尚不能客观看待“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择业中,常常自视甚高,不甘于从事基层的、常规的工作。 此外,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格特点缺乏准确的判断,不能全面分析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自身的职业兴趣等。所以,在择业前不妨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做一个深入的剖析和总结,以便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拘泥于专业对口 很多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的缩小了可选择的行业和领域。其实在实际工作中,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并不高,更为需要的是较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如公司文秘、企业策划、市场公关等等。因此,求职者要勇于打破专业禁锢,敢于问津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积极增加就业机会。
不善于把握时机 近百场企业招聘宣讲会进入后半段,很多企业的宣讲会门可罗雀,应者寥寥。甚至很多知名大企业也纷纷遇冷,令人费解。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听了几场宣讲会,自认为“听觉疲劳”或“心有所属”而放弃了机会。其实,无论你求职也好,比较也罢,尽量克服困难,坚持去听听企业专家的讲演,着实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学习良机。要知道,但凡来校演讲,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会把一个企业的文化、经营、管理等“精华”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学习分享机会,而很多同学竟然让机会白白流失! 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就业!望求职者沉下心来,剔除浮躁,冷静思考,准确定位。同时,也要学会放平心态,减少焦躁,客观、理性地进入求职状态,积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自身的实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的同时,也接受职业的选择,自信而勇敢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王金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