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诸城派古琴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思路 新跨越 实现开门红

第03版
新思路 新跨越 实现开门红
 
标题导航
王心葵北上传播古琴
2012年0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心葵北上传播古琴
  王心葵像 丁明 作
  王心葵收藏的宋代名琴“玉润鸣泉”。



  1919年,在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推荐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延请王心葵到北京大学担任古乐导师。王心葵是王心源最得意的古琴门生,同时他也是当时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青年时期东渡日本学习西洋音乐六年并得学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济南大明湖畔组织德音琴社并传授琴艺,声望颇高。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王心葵所写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文章和辑订的部分古琴谱、琵琶谱,都发表在1920年出版的期刊《音乐杂志》上。可惜王心葵在北京大学只工作了两年便病故,年仅44岁。两年的时间不长,作为诸城派古琴在京城以至全国的传播,影响仍然较大。
得王心源真传 自费出国习乐
  王露字心葵,号雨帆,1878年生于诸城县城关镇西施巷。家境富裕,为东武巨室。其父生性敦厚、乐善好施;其母贤淑慈爱、通情达理。他“幼读于家、颖悟异常。长学词章,乐而忘倦、于琴箫诸赋,尤喜读之”。
  15岁起跟随同邑王心源学琴。初始,王心源传授王心葵虞山琴派小曲数首,旬日便得乐曲梗概,进而尽曲之妙。王心源非常高兴,“遂将得意名操悉授之”。王心葵则“昼夜挥弦、三载而通其业。心源喜其精进”,便将王冷泉金陵琴派琴曲30首传给王心葵。经过12年的刻苦钻研,他融合吸收金陵琴派指法之精妙,虞山琴派取音之古淡等特点,择两派之长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同行们称赞:“心葵琴道升堂人室矣。”他与王冷泉、王心源被称为“琅琊三王”,成为近代诸城琴派的代表。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王心葵先后到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与古琴、琵琶演奏家探讨技艺。同时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为寻求救国之路,在“于西乐亦能窥其藩篱耶”思想的驱动下,自费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1911年四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日本期间,他接触到西方音乐知识,为今后研究民族音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演奏家,主动出国留学,在近代民族音乐家中,王心葵应算第一人。留学期间,他还随孙中山“兴中会”从事宣传活动,表现出知识分子向往民主共和与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王心葵深居简出,闭门鸣琴,不使人知。1913年反动军闹事,用兵围住王心葵家,遍搜不得,窃财以去。王心葵的宋代名琴“玉润鸣泉”和明宫琵琶俱失,后用十亩田换回宋琴。这期间,王心葵在诸城督工斫琴,监制古琴数十张。在斫琴实践上,完成近代第一部古琴制造的专著《斫桐集》。
  1916年至1917年,王心葵在济南大明湖畔,发起以传授古琴、琵琶和中西方音乐理论为主的“德音琴社”,这是近代最早的音乐社团之一。参加德音琴社的人员颇多,培养出湖北的詹澄秋、济南的向峻卿和李华轩、沂水的顾海门等几十名琴家。
受蔡元培之邀 在北大教古琴
  经章太炎推荐,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王心葵于1918年5月18日在北京大学举办音乐演奏会。同年6月6日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国乐导师。6月10日,法国驻华公使柏卜陪同《巴黎时报》主笔杜伯斯古去北大参观,蔡元培在欢迎会上请王心葵演奏了琵琶曲《将军令》,古琴曲《春闺怨》《长门怨》《秋江夜泊》《潇湘水云》《秋塞吟》等。蔡元培听了杜伯斯古有关法国写景文学特色的讲演和王心葵的古乐演奏后说:“今闻王先生之所奏,若《春闺怨》、《长门怨》等曲,恍若现女人身,而徘徊于静室之中,至《秋江夜泊》、《潇湘水云》等曲,则又若逍遥于天水苍茫之中,而顿易其春日闺阁之感想;及《秋塞吟》,则又悲壮苍凉之感想。虽同一秋景,而与夜泊江上者异趣,是亦犹文学家印象派与感想派之关系也。文学与音乐,虽表现之方法不同,而其性质之相同如此。”蔡元培的讲话内容,可以说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次对音乐与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
  王心葵受聘北大导师后,经常参加演奏会,每次会吸引一千多师生前去观赏,从而在校内兴起了一股学习国乐的热潮。
  在教学方面,王心葵循循善诱,教出许多优秀古琴、琵琶方面的学生,杰出者有张友鹤、杨心如、章铁民、康白清等。其中张友鹤最为突出。在王心葵因病告假回山东故里期间,他曾代替老师上课,并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音乐研究所,承师遗志,专门从事古琴曲谱研究,后参加“国乐改进社”,发表了《琴学浅说》,成为一名杰出琴家。他的成才,可以说是王心葵一手培养出来的。
  作为国乐导师,王心葵积极参与研究会的建设。发起最早的音乐理论刊物《音乐杂志》和丝竹乐组,又发起组织丝竹乐改进会,从事改良乐器和曲谱工作。王心葵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期间,撰写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曲谱。如:《音乐泛论》、《中西音乐归一说》、《古琴之道德》、《玉鹤轩琴谱》、《玉鹤轩琵琶谱》等,代表了那个时代研究音乐理论的水平。无论怎样说,王心葵在北京时期所作的贡献,是不应忘记的。

44岁时病逝于家乡 王统照写长诗悼念
  王心葵进京后,时值文学巨匠、诗人王统照也在北京中国大学读书。因二人同为诸城人,得知家乡琴师来京教琴的消息,王统照与几个朋友前去拜访。
  王心葵性极怪僻,不善交往,大概由于同乡同姓之缘,对王统照格外器重,而统照对王心葵的琴艺和人格也十分赞赏敬重。在京期间,王心葵常为统照演奏古琴和琵琶,交往甚密,遂为知音。凡有王心葵登台演奏的音乐会,王统照必到场聆听。
  1920年夏,王心葵由于患中风,右手失灵,无法弹琴,请假回诸城。翌年夏,在回京途中经济南时,为事所阻,事毕,欲回北京,不幸旧病复发,竭力医治,仍不见好转。不得已返回故乡,终因医治无效,于1921年11月17日病逝于私地之耕云堂,终年44岁。
  闻听王心葵病逝,王统照悲恸欲绝,写下感人肺腑的长诗《吊王心葵先生》:“琴调的弹缓凄咽,琵琶的铿铮激烈,记得在皮库巷中,大中府里,几度曾将我的灵魂摄悦。《汉宫秋》的凄凉,《将军令》的壮咽,我永没再听到第二次的,但如今却随了奇怪的不言语的他,同埋在地下……哦!说什么‘人琴俱亡’,但是这个艺术的爱好者,已同他的琴音,同没在蓬篙下!他却有个精制的琵琶,挂在我的寓所的墙下,每在月明透过窗纱时,我似乎从那尘满了的弦上,听到细声的呜咽!”据王统照回忆录,他之所以走上“五四”新文学的创作道路,王心葵给予的影响是巨大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