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谢家麟吴良镛获最高科技奖
2012年0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谢家麟吴良镛获最高科技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在京举行 ◎共有374个项目和十位科技专家获得各类奖项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0年生于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吴良镛,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谢家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
谢家麟:给加速器“加速”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月14日,92岁高龄的他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专心研制医用加速器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放疗已和手术、化疗一起,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最早使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治疗肿瘤的,是居里夫人。
  后来人们发明了X光机,加大了辐射的杀伤作用,但X射线的穿透力很强,会导致肿瘤后面的组织也受到损伤。
  因此,科学家们设想,研制医用的高能电子加速器,使辐射的杀伤作用仅限于肿瘤局部。这种对人体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深度肿瘤的放疗装置,正是由谢家麟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成功的。当时,这个创新项目曾轰动了美国高能物理界,成为美国媒体上的重大新闻。
“想吃馒头,先种麦子”
  1955年,回国后,谢家麟面临着极其落后的科研条件。他当时开展的加速器科研项目,本应建立在最尖端的技术、设备和材料基础之上,但国内却没有,国际上则对我国禁运。
  谢家麟迎难而上,他形容自己是“想吃馒头,先种麦子”:给新分来的大学生补“核物理”、“电子学”、“微波技术”、“电子直线加速器理论”等课程;没有试验用的元器件和装置,他带着学生动手制作。1964年,他们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
  这台加速器的问世,大大推动了我国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造和应用,带动了大功率微波电子元器件的研制。

吴良镛:为规划业“规划”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他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他就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14日上午,90岁的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
  胡同改造获得肯定
  据报道,吴良镛积极参与天安门广场改建工作、唐山地震改建规划,参与了北京、三亚等城市的规划设计,主持了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
  从1978年起,吴先生即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的整治进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更是使他达到了规划生涯的巅峰。
  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但是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由于理念到位,行动有力,菊儿胡同改造迅即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得到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
学说在世界上受推崇
  1984年,退休后筹建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任所长;1995年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主任。在退休前,他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做学问的学者。中风之后还不离讲台,现在仍在带博士生。
  吴良镛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吴良镛先生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这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教授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为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历届盘点
  平均年龄约为82岁
  记者统计发现,从获奖时的年龄来看,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0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5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
  记者统计,20位院士获奖时,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此次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获奖时都是92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而多数人集中在80岁以上,20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20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

  航天民生均有涉及
  记者梳理发现,从12年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其中,医学、化学和农业及生物学相对较多,这三类共有9位院士入选。
  除此之外,记者发现,航天、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也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重点。这与近几年我国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民生的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记者发现,有三位农业专家获此殊荣,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麦之父”李振声。

  江苏籍的获奖最多
  在20位已获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包括刚刚获奖的吴良镛在内的4名院士都是来自江苏。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