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奢侈动车,堪比五星级酒店 |
◎CRH2动车上的纸巾盒采购价是市场价的几十倍 ◎采购“潜规则”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 |
|
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含税销售单价,下同),一个色理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最后组合成总价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整体卫生间;上万元的15寸液晶显示器,2.2万元一张的单人座椅,6.8万元的冷藏展示柜……这些令人咋舌的价格,不是来自北京、上海的某个高档别墅,而是我们乘坐的动车。 起因 丁书苗案背后的传闻 从2011年因丁书苗案启动高铁调查至今,记者陆续听到过很多有关高铁列车高额采购的案例,与之伴随的是一些高铁供应商非同寻常背景的传闻。丁书苗为高铁供应商的代表人物,她与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关系现在广为人知。她旗下的企业包括垄断高铁轮对市场的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垄断高铁声屏障市场的山西金汉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高铁采购到底有多贵?丁书苗式的通天供应商是否普遍?这一切疑问,在记者辗转获得了一份南车采购目录——《CRH2型动车组配件供应商名录》(下称《目录》)后,都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录》包括3000多种动车所需物料的编号、名称、图号、规格、销售价及含税销售价及供应商名称。其中的含税销售价,就是南车的实际采购价。 这些物料,小到几分钱一个的螺栓,大到78万元的半自动控制箱。很多日常用品的采购价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相差悬殊,令人瞠目。 追寻 高铁高额采购的秘密 CRH2型动车的采购价很有代表性。CRH2是中国最早采购的动车,由南车青岛四方公司与日本川崎重工合作生产,2004年川崎将在日本新干线上使用的E2-1000系车辆及技术出售给中国后,2007年11月CRH2A首批60列下线,最高时速250公里,最初在胶济等线路上运行,目前仅在沪宁线上运行较多。据记者从主机厂商和供应商处了解的情况,北车生产的高铁列车成本比南车还高。而南车2011年正式投入运营的CRH380时速高达350公里,大部分零部件采购价虽较CRH2的最初采购价略有降低,但业内估算降幅不会超过10%。事实上,这个《目录》已经是两次降价后的价格。 这些离奇的价格,比其他调查更有力地揭示了高铁列车高额采购的秘密。更令人吃惊的是,操纵这些价格的并非主机厂商,多为铁道部高官。很多主机厂商的内部人士抱怨,由官员们钦定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次价高,号称要用20年的产品刚下线就状况频发。他们指责有官员通过制定供应商名录,以及招标前打招呼等方式,将很多成立不久、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商,变成了垄断高铁某个零部件供应的供货商。 解读 高额采购造就高票价 这些昂贵的零部件,最终汇成了一列奢侈动车——CRH2(4动4拖)的最初进口价为1.6亿元,国产化后近年成本有所降低,仍高达1.4亿元。由于加装了VIP座椅,加上牵引、制动等速度等级的提升,即使在大多数CRH系列通用零配件价格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中国自主研发的CRH380的成本不降反升。 京沪高铁CRH380列车,二等座票价为550元,一等软座935元,商务座高达1750元,而当天即可买到的京沪打折机票6折不足700元,T字头的13小时火车票价不足200元。在这高昂的票价背后,有多少付给了背后利益人? “倾斜”的座椅,黑马来垄断 高铁座椅的垄断供货商为上海坦达和上海元通。据了解,业内其他座椅厂商生产同类产品,报价比这两家低三分之一左右。在南车和北车两家高铁主机生产厂商的内部人士看来,这两家高铁座椅供货商是冲入高铁领域的两匹黑马,即便在同行中,他们的背景也无人知晓。但铁路圈子里很多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是“关系很硬,背景很深”。 究竟是谁的公司 上海坦达全称为上海坦达轨道车辆座椅系统有限公司,2004年底成立,由2004年8月刚成立的北京坦达交通轨道设备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坦达)控股90%,上海交运集团公司占股10%。北京坦达法定代表人是张晓齐,上海坦达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丁宁新。 工商资料显示,北京坦达成立后不久发现北京不具备加工生产的条件,转而在上海投资了900万元,成立了上海坦达。2006年之后,侯晋亮成为惟一股东。 侯晋亮是山西人,2009年曾担任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家酒店即由丁书苗控制的博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上海坦达一位高层透露,2006年,丁书苗曾被张晓齐做为大股东引荐给上海坦达的几位管理层。 争夺VIP市场 上海元通注册资金2.1亿元,在上海闵行区七宝镇投资建厂。上海坦达和上海元通在高铁VIP市场一度争得不可开交。据说,原铁道部高官张曙光曾将两家企业叫到一起,让双方不要涉入彼此的领域。 上海元通进入高铁领域的方式与上海坦达如出一辙,也是先拿单,再成立公司。 上海元通与铁道部签订了1万个VIP座椅的生产订单,但与美国公司的合作并不顺利。2010年3月,在支付了一部分技术转让费用后,双方的合作彻底破裂,这时距离交第一列样车的时间只有短短七个月。铁道部对此始料未及,因为在VIP座椅的企业选择上没有备份。铁道部斡旋未果,因高铁上马时间倒逼,来不及再选择其他外商谈技术合作,最后VIP座椅不得不交由上海元通自主研发。 卫生间里面,藏着“大买卖” 在业内人士看来,卫生间是整个动车中最奢华的部分之一。一个自动洗面器要7万多元,市面上几百上千块钱就可以买到的自动感应水阀,动车上花了1万元,其奢华程度堪与精装别墅媲美。整体卫生间也是动车配件中利润率非常高的一块,不仅集成商利润高于平均水平,那些指定采购的洗面盆、集便器利润更高。 北京先河一家独大 从2006年开始,动车卫生间洗面台和洗面池相关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就是北京先河交通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先河)。 记者在沪宁高铁的CRH2动车上看到,水龙头已变成普通手拧的,并非自动感应,价格应更便宜。一家进入动车市场的国内供应商称,代理公司向主机厂的报价“水分比较高”。 记者在CRH2采购价单上看到的一个“色理石”洗面台价格约为2.2万元,加上税后约为2.61万元,这是南车实际支付的价格。 南车和北车的人对先河不陌生,先河独揽了多个外资品牌的铁路代理,“早在大列时期,先河就进入了列车内装市场。”模式和现在如出一辙,也是低价买进品牌产品,高价卖出,维修和开会都是品牌公司的人代替先河参加。 认人不认产品 主机厂每年都有降价压力,但有关系的零配件供货商的价格很难压下去,因此压价时也要比拼关系,谁的关系弱就倒霉。一位有欧洲供货资质、产品在地铁广泛使用的供货商称,自己经常变成压价对象。“不敢动那些关系硬的。供货期、材料和技术等规则对某些厂商是硬指标,对铁道部指定的供货商就失效。”他说。更有甚者,有一家靠关系进来的玻璃钢生产企业,居然要求主机厂的技术人员教自己厂的工人怎么做。 张曙光被调查后,“出国”避风头的企业老总集中在真空集便器领域。目前已引进EVAC技术的包括无锡金鑫、青岛威奥和长春嘉陵集团,它们也承接卫生间项目。现在,威奥老板孙汉本已与妻子远赴德国,承接整体卫生间项目的青岛亚通达老板汤美坤已长期出国。
究竟谁在操纵动车价格 2005年以来,在北京、青岛、常州等地涌现了一批像丁书苗一样的高铁供货商,他们很多并无相关从业资历,却通过与外资合资的方式一举踏入了诸如座椅、卫生间、冷柜、空调、集便器等领域,成为高铁供应链上的垄断者,将其他老牌供应商挤在门外。 掠夺性的垄断 这些企业的崛起,来自铁道部的“点装”,首先是指定其与外商合资,其次是指定主机厂装配。其营销依赖于关系,技术与品牌依赖于外资的背书,由此产生了一些高得离谱的动车采购价,比如高达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整体卫生间、上万元的座椅,被业内人士形容为“掠夺性垄断”。 这些公司中,有些是因老板或股东与铁路系统或其他领域的高官有亲属关系,还有些则经过努力成为了铁道部高官的代理人。而在铁路系统,虽然南北车早已是上市公司,但只有铁道部一家业主,唯铁道部马首是瞻,也因此而形成了价格高昂、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高铁供应链。 “点装”是为了谁 业内人士看来,获得产品认证只是进入铁路行业的前提,要想“做得更棒就只能靠部里‘点装’,成为铁道部某一产品的定点供应商”。 所谓“点装”,是指铁道部指定某家企业为特定产品指定供应商。“‘点装’一般都是企业在部里有关系,国内有市场,和国外公司有技术合作。”一位业内人士总结说。以丁书苗为后盾,毫无座椅经验的上海坦达被张曙光钦点为高铁座椅的独家供应商,便是一个明证。 在这份CRH2的采购《目录》面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昭然若揭。所有的利益,都通过这些高额的采购得到了满足。而随着高铁负债的一步步滚大,这个游戏也终于到了举步维艰的时候。 据财新《新世纪》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