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艺术教育陷冰火两重天困境 |
◎艺术技能受热捧与学生艺术修养普遍缺乏形成反差 ◎艺术教育天天提但是美术音乐课程却一再被边缘化 |
|
刚刚闭幕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举办之际,恰逢“艺考”大热,全国各地艺术教育类学校广招学生。在这场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盛会上,教育官员、教师和学生纷纷指出艺术教育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实:一方面是社会追捧艺术技能的热情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却是学生艺术修养普遍缺乏;一方面是艺术教育天天提,另一方面却是美术、音乐等课程一再被边缘化。有学者追问:难道艺术教育只有与升学挂钩才有出路? 现实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教师不足 “我很喜欢钢琴,可是作业这么多,哪有时间再天天练习?!”新学期开学,上初中二年级的杨笑笑决定埋头读书不再练琴。尽管在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中,美育被看成是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统一,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在事实上,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化的态势。 “中国的孩子为学业而放弃艺术爱好是普遍现象。在学校,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课程都难以保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按照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校都必须保证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高等院校也必须开设艺术学概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学教育。“但事实上,因为种种原因,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缺编、场地和设施无法保障的状况却普遍存在。”王登峰说。 在一些地区,因为“无足轻重”,学校艺术教育师资和场地、设备的配备也严重不足。据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缺编情况在20%-30%,然而艺术类教师的缺编情况甚至高达40%-50%。 反思 流于形式的教育很难有所收获 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推出了“体育艺术二加一项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两项体育活动,有一项艺术专长;京剧课程和书法课程也开始走进课堂。在高校,《艺术导论》等成为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持续开展,艺术氛围逐渐浓厚。可真正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在评价我国大学开设的艺术公共课程时说,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对美育教育的认识程度,都处于“宏观普及的初级阶段”。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美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但国内普遍存在为开课而开课的情况。 本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期间,有一份名为《综合性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调查研究》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的作者对广东8所综合性高校的2000多名本科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对艺术“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但是80%的学生表示只有“一点点”的了解,甚至12%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懂。同时,45%的受访者表示在选修艺术类课程后“没收获”“不大”或者“说不清”。 “画得像不像、唱得准不准仍是这些课程普遍的评价标准,这误导了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也伤害了他们的兴趣。”鲍学军认为,正是这种对美学教育的畸形认识,造成了目前中国青年一代艺术修养存在很大不足的原因。 目标 加强美育培养真正会生活的人 近年来,教育部和不少省份都加大了对美育的重视力度,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此外,教育部也正谋划一个“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将出台一个包括德育、体育、艺术在内的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计划在今年启动的省域艺术达标改革试点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登峰说。 有学者指出,美育课程“缺斤短两”、被挤占的状况可以通过升学的指挥棒调整,一些省市也正在做尝试。但也有人担心,若课程机械化、同质化,过多地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并非带领学生认识艺术所传达的美感、创造力,则可能给一个民族和一代人艺术水准的提高,带来致命的打击。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办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和走向成功的教育,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并非只是会唱歌、懂美术这么简单,它和德智体一起,是健全人格、提升个性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关新闻 山东艺考人数比去年多2020人 随着2012年艺考的进行,“艺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每年都有不少学子挤上这座独木桥,为了自己的大学梦也好,为了走上“星光大道”也好,为了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好。但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众多艺术生来说,他们不仅要面临沉重的考试压力,还要负担数倍于普通考生的经济压力,以及未来不可预知的就业压力,当梦想照进现实,艺考这条路并不轻松。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艺考生最繁忙的时期,2012年山东省艺考已于2月17日结束。近日,记者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获悉,2012年山东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比去年增加2020人。这是山东省艺考报名总人数自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下滑之后的首次“回暖”。 根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山东省今年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其中美术类41260人,书法类2373人,音乐类8873人,舞蹈类3519人,摄影类2417人,播音主持类4651人,文学编导管理类20126人,影视戏剧表演类1250人,服装表演(模特)类1019人,空乘类1206人,其他类2864人。与2011年相比,山东省艺考报名总人数增加了2020人。据悉,2011年山东省艺考报名总人数为87574人。
艺考之路非坦途,“非诚勿扰” 一年一度的“艺术招生热潮”引来多方瞩目,庞大的报名人群似乎让杜尚提出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理论在东方得到了响应。有高校美术学院的院领导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就直言不讳:我们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技术工人的。 2月10日晚一名从山东到北京参加艺术考试的男生猝死,正在济南参加艺考的考生们一片沉默。12日刚从潍坊赶到济南的临沂考生小宋沉默良久,艰难开口说,“艺考赶场实在是太累了。” 在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中,已经很少能看到画得十分出挑的学生。有些学生对于艺术的热衷,一说话眼睛都会放光,这种人属于考了几年的,基本功比较好,虽然基本功不是学好的全部条件,但至少证明他努力了很久,抱着梦想进入学校的,可他眼里的光芒仅仅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年闪亮,第二年开始就渐渐稀少,之后更趋暗淡。有艺术理想的学生况且如此,那些本身就是抱着要一个文凭而走美术路线“曲线救国”的学生更是如此。 本报综合新华社、《半岛都市报》、《东方早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