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天价片酬”这个名词近两年来在新闻中颇为常见。2月21日,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这位圈内人士在微博中揭露了近两年片酬疯涨现象,声称很多艺人片酬都是几十倍几百倍的速度在增长,此微博发出后,众多名人纷纷议论此事。 圈中人揭片酬疯涨 关于天价片酬的报道近两年来不绝于耳。有报道称,近两年闫妮的片酬涨了75倍,王宝强的片酬涨了300倍,海清一年内飙升十余倍,而在《战国》宣传期间更有消息指出孙红雷拍摄该片的片酬是1200万。新科的TVB视后胡杏儿也被传其自夺视后转向内地吸金时身价暴涨,片酬高达540万元,但这些传闻都被演员们矢口否认了。著名导演关锦鹏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以前一个片子演员片酬只占30%,如今却超过60%。 21日9时54分,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在其新浪微博中提及近两年片酬疯涨的现象,认为这是电视剧以及电影市场的畸形发展:“去年初某女艺人2万一集,今年已经是30万一集。去年15万一集的男艺人,今年是50万一集。还有一位报出70万一集的男艺人。至于电影,已经突然发懵般报价,80万的迅速报到300万,而一两年前120万的,已经喊出600万的价来。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尚未良性发展,都已恶性膨胀,等待洗牌!” 片酬涨速令人堪忧 此微博发出后,各界名人都竞相讨论这一现象。著名影评人谭飞表示,电视剧电影市场确实该洗牌了,不能恶性膨胀下去。 著名制片人石立斌则表示,“现在影视作品投资的一大半都是用来支付片酬,稍微有点名气就漫天要价。其实这不能全怪演员,整个产业链就是畸形的。” 作家浮石说,投资人因演员片酬涨,压缩编剧费用导致剧情做得乱七八糟,“洗牌尚需两三年,演员涨片酬,投资人只得压缩编剧费、制作费,结果剧情乱失去观众最终导致投资人亏钱,什么时候影视公司倒掉百分之七八十,中国影视才有希望。” 星光国际传媒董事长王喆则称,“赚钱赚累了想来娱乐圈寻欢的地产、矿老板,为博红颜一笑量身定做的痴情男子是物价上涨的中坚力量!”道出了演员片酬上涨的另一个推动力。 过快的演员片酬增长速度,让人不禁为“中国式大片”的“烧钱方式”感到一丝忧虑。有网友表示:“现在所谓的大投资电视剧,其实钱投到了演员的腰包里,真正给剧本身留下的,也不过寥寥。” 众所周知,一部电视剧的生杀大权是掌握在观众手中的。而观众的评判标准除了演员的知名度外,故事内容以及演员的表演水平仍是王道。
探原因 市场问题让演员片酬一路飙升 供不应求,一线演员怎能不涨价 演员片酬为何噌噌往上涨,居高不下?说白了还是市场问题。 “市场决定需求,有人请价钱就高,没人请就低,就像买东西一样,货多了,价格自然而然就低了。供不应求的话,怎么能不涨价?”导演高希希说,国内一线的电视剧演员确实不多,制作方的选择范围有限,正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明星片酬的飙高。 “有泡沫”,演员喊高价躲片约 虽然叫价一个比一个高,但是,演员如此高的片酬中其实不少是“虚火”。 高希希表示,片约太多,演员演不过来,因此,相对差一点的剧本,不少一线演员都会婉言谢绝。 但是,也有不少制作方穷追不舍,无奈之下,不少演员都选择了高片酬,“吓”走制作方。道理不难理解。演员推不掉制作方的盛情邀请,无奈之下,只好提出比自己平时的片酬高出不少的价格,如果不能让制作方望而却步,那干脆就挣上一笔。 看脸买剧,电视台无形中加码 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演员片酬不断增长和电视台买剧有直接关系:一部剧是否有大腕加盟,是电视台考虑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例如陈道明和王志文等大牌演员参演的电视剧《手机》,不少卫视一听到演员阵容,就立刻决定签合同购买。 曾凭借《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成功推出张国强、段奕宏、王宝强等多位新人的制片人吴毅称:“电视台在不了解电视剧内容的情况下,首先问的就是演员,演员认知度高,在买剧的时候就有一定作用。” 东方卫视宣传负责人陆伟将电视台、制作方、演员的关系形容为“一个循环”:现在电视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电视台都会花大价钱买好的电视剧,不少制作方就会用大牌演员吸引电视台的注意力;电视台一掷千金去买电视剧,导致制作方想请到更好的演员,演员的片酬也水涨船高。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