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新思路 新跨越 实现开门红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捐献遗体,他是潍坊第一人 |
◎22岁高密小伙患红斑狼疮不幸去世,家人尊重了他的遗愿 ◎眼角膜已造福两位患者,其余遗体将制成标本供医学教学研究 |
|
2月22日,高密市卫生局业务科工作人员来到柏城镇赵家村范师傅家慰问。范师傅22岁的儿子范伟因患红斑狼疮导致全身各脏器功能衰竭,于1月29日在济南千佛山医院去世,此前,范伟主动提出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让生命在他人身上延续。范伟去世后,家人将其遗体一次性捐出,成为潍坊市第一例、全省第七例器官捐献者。 小伙患病 多方求治病情没能控制 2月22日,记者在范师傅家看到,由于心情不好,加上身体孱弱,范师傅正病怏怏地躺在炕上,他的妻子赵女士愁容满面。 提起儿子,赵女士哭着告诉记者,他们夫妇只有范伟一个孩子。生于1990年的范伟,从小到大一直非常听话懂事,初中毕业后,他到当地一家企业打工,还谈上了对象。没想到,2007年,范伟突然患上了红斑狼疮。因为丈夫前几年出车祸伤到了头部,行动不便,她就带孩子先后到青岛、潍坊、济南等地治疗,可是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去年秋天,范伟的病情突然加重,到中秋节的时候已经不会走了。“这些年,为了给孩子治病,先后花了10多万元,欠下了不少‘饥荒’。”赵女士说,1月29日,孩子在济南千佛山医院医治无效去世。 唯一的儿子年纪轻轻去世,范师傅和赵女士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儿子的音容笑貌总在脑海浮现。“以前儿子在身边有说有笑,平时做好了饭都等着他回家,春节、元宵节都是儿子挑着放鞭。”赵女士流着泪说,今年元宵节他们也没有心思过,饺子都没包,想起孩子来就哭,夫妻俩只能互相劝慰,“如今这个年纪,想生孩子都生不出来了”。 看赵女士哭得伤心,高密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赶紧安慰。 留下遗愿 把器官移植给需要的人 “捐献遗体是孩子主动提出的,既然孩子有这个遗愿,做父母的就得满足呀!”提起儿子捐献遗体的事,赵女士禁不住再次泪流满面。去年12月,范伟看到自己病情恶化,救治无望,就跟母亲商议,这四年多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了不少钱,母亲陪着他到处求医问药,伺候他不容易,一旦自己走了,父母肯定非常伤心,可能很长时间都缓不过来。赵女士说:“孩子经常上网,看到有不少捐献遗体或器官的,现在自己不行了,不如把遗体捐献出来,一来可以救助别人,二来可以减轻父母的牵挂。他说,等自己去世了,把器官移植到需要的人身上,也算对社会的一份贡献。” “我当时一听就哭了,我说坚决不行,可经不住孩子的一再哀求,就答应了。我们就电话联系了潍坊市红十字会,提出了申请。”赵女士哽咽着对记者说,孩子提出捐献遗体后,经潍坊市红十字会、高密市红十字会联系,1月20日,千佛山医院派专车将孩子拉到济南做后期治疗,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医护人员对他非常关照,专门包了饺子喂他吃下。1月29日晚上11时,孩子不治去世。按照孩子的心愿,夫妻二人将孩子的遗体一次性捐出。因为接受不了痛失爱子的沉重打击,将遗体交给医院后,他们就匆匆回了家。 爱心延续 眼角膜已经捐给两位患者 “当时医院对我们说,清明节的时候可以到济南为孩子立碑,我们哪有这个心绪?听说孩子的眼角膜非常健康,捐献给了两位患者,我们也感到心安了。”赵女士说。 据高密市卫生局工作人员介绍,1月18日,潍坊市红十字会通知高密市红十字会,说高密有一名志愿遗体捐献人员,准备前来采样。1月18日晚上7时,潍坊市红十字会、济南千佛山医院工作人员在高密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柏城镇赵家村范伟家,对他进行了抽血化验。由于此时病人身体极度浮肿,工作人员花了很长时间才成功抽取血样。第二天上午化验结果出来,说是部分器官可用。 1月20日,千佛山医院专门派出救护车和医护人员来到高密市人民医院,当时范伟已经病情加重,喘不动气,在高密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他们将范伟接到千佛山医院。1月29日,范伟去世后,眼角膜被成功获取,其余遗体将制成医学标本,供医学教学和研究。范伟成为潍坊市第一例、全省第七例器官捐献者。 “范伟的父母深明大义,非常开明,儿子提出遗体捐献的心愿后,他们非常支持。他们忍受着失子的巨大悲痛,全力支持遗体捐献事业,这种精神令人敬佩。”高密市卫生局业务科吴金三科长由衷地说。 据了解,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对某些器官衰竭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由于供体严重不足,很多患者都在等待中离世。2010年10月,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2月18日,完成首例人体器官捐献,截止到今年2月8日已完成8例。 文/图 本报记者刘扬 本报通讯员 刘正明 刘丽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