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一战潍坊华工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招工山东遭地方政府抵制
2012年0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工山东遭地方政府抵制
  当时英方的招工布告。本版均为资料照片                 梁士诒 



各地谣言四起,昌乐出现招募华工布告
  跟着洋鬼子出洋发大财,一年就成财主;那些红毛鬼是骗子,骗去当兵打仗,去了就回不来了……95年前的龙年之秋始,在胶济铁路沿线城乡传播着这样的流言。的确,不仅是流言,一些城镇街头出现了英国招募华工到欧洲工作的告示。1917年1月,在昌乐县鄌郚镇街头,一名警员发现了张贴的《英国招募华工真诚无欺之布告》。布告首先辟谣:“近日有不法之徒为拦阻华工生计起见,曾造种种谣言,秘密运动。今将实在情形布告,使华人知晓确情,自然不肯妄信谣言,不至于自误生计耳。”布告中说明,“英国所招之华工赴欧洲分派铁路、马路、工场、矿务、船坞、农田、森林等处做工,决不派往欧洲打仗之处,及绝不招募华工充兵。”
  为进一步强调所招华工不会被充兵的理由,布告谎称“今德人知已战败,故求和”,所以“打仗时所损坏之铁路、马路、桥梁、房屋极多”,“讲和之后必须从新修理,此便可知目下所招之华人讲和后必有工作”。
  其实,在1916年末、1917年初,英法与德军对阵的法国北部战线正处于胶着状态。尽管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德军也并没有沦落到“知已战败,故求和”的地步。
警员揭走布告,知事不敢怠慢立即上报
  此前,各县知事已经接到了山东督军兼省长张怀芝签署的密电,称“华工在外利少害多”,对英招募华工实行“密禁”。
  于是,这名责任心颇强的警员马上揭走布告,报告了昌乐县知事黄春煦,黄春煦随即上报胶东道尹兼外交部烟台交涉员吴永。
  当时的胶东道,辖益都、临朐以东的26个县,现在潍坊市域内地区均属胶东道。吴永接到报告后,令黄春煦“严谕华人不得应招,并派干役密查”,“招工布告一经发现,应予悉数揭去,以免诱致人民应募”,“遇有招工人到境,无论由何处委派、是有何项函件,均须一律严禁开招。倘有不遵,即行拘押,毋稍宽假”。同时,将此上报外交部。在吴永的报告中,涉及的还有牟平、荣成、文登等县。
  1917年2月16日,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唐柯三反映,接到德国驻济南领事照会,称英人在威海卫拟招华工2000名编组保卫兵队,发现落款日期为“丙辰年(即1916年)十月二十一日”,盖有“威海卫华务司”印章的招工传单,威海卫附近以及高密、潍县等地有人招募华工。
允许还是查禁,外交部与地方出现分歧
  对于英国在山东招工一事,外交部与张怀芝主政的山东省公署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
  流言背后,是英国人的“地下运作”。1916年10月,英国任命“中国通”布恩尼为“华北招募华工代表”,驻扎英殖民地威海卫,为英国在法远征军招募华工。英国的招募是避开中国政府的单方行为,北洋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干涉,张怀芝却屡下禁令,以至英方派往威海卫界外文登县的两名招募人员被扣留,引起外交交涉。到11月底,招募的第一批华工还不足40人。
  得悉英国招工的消息,德国驻华公使屡提抗议,称中国属中立国,中国政府不得允许交战国在华招工。面对到处受阻的窘境,英国人只好放下架子,求助于中国政府。1907年签署的“海牙第五公约”(即《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规定,中立国对某些个人独自越境为交战国一方效力的事实不负责任。黎元洪政府一面以此应付德国,一面令外交部多次向张怀芝、吴永发电,要求“此后华工应募赴外工作,自可援照此项公约办法,一任人民自由出境,政府不加干预,以免违碍中立致遭劫难”。
  对上面的电令,张怀芝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照旧向各县知事发密电,以维护百姓利益为由,继续严加查禁。对地方政府的阻拦,英国人多次向外交部发照会抗议,同时在招工布告中“强硬”宣称:“英国在威海卫租借地招工,并不在中国所管之处。”
◎相关链接
梁士诒首倡“以工代兵” 英政府斥为“天方夜谭”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德国先后向俄国、法国宣战;因德国入侵比利时,比利时及其邻国英国向德国宣战……一战爆发不久,偏居香港从商的梁士诒就预测到,德国寡不敌众,决不能久胜,中国应主动参战。此举一可收复山东,二可帮助中国加入战后和会,分享国际论坛,参与国际新格局的建设。进入1915年,梁士诒更加确信法、俄、英等协约国必胜,主张中国要当机立断,毅然卷入。
  梁士诒是袁世凯政府的大红人,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交通银行总理、财政部次长,有“二总统”和“梁财神”之称。基于自己的判断,梁士诒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设想,并于1915年付诸实施。
  梁士诒和他的得力助手叶公绰向英国有关方面提议,中国向英国派出30万“武装华工”,驰援欧洲战场,但心怀鬼胎的英国人并不热心。英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认为,利用中国人作战或做工的提议不可行。因为一旦中国由此崛起,将直接影响英国在华既得利益。
  遇到挫折的梁士诒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将计划中的“武装华工”改为“华工”,转而游说法国。法国也正在考虑利用华工的想法,便立即接受梁士诒的提议,与北洋政府接洽,任用退役将军陶履德组成“陶履德招工团”,进入中国。为避免给予德国任何口实,梁士诒与中国实业银行行长王克敏设立惠民公司承揽招工具体事宜。1916年5月14日,惠民公司与陶履德招工团签订合同。6月6日,袁世凯病亡,梁士诒作为“帝制祸首”被通缉逃避香港,并没有影响华工招募。7月20日,在天津招募的第一批华工1700多人出海。此后,又在香港、上海开招。随着战争的深入,英军伤亡惨重。英国当局重新考虑招募华工,但他们担心中国政府提出战后利益问题,不愿与中国政府正面接触,便以其租借的威海卫为基地,自行运作招募山东劳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