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一战潍坊华工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怀揣梦想离开故土求生计
2012年0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揣梦想离开故土求生计
  上个世纪初期的坊子火车站,大批华工从这里乘火车赴青岛集合,等待出国。



去欧洲发大财,17户人家的小村一次走七人
  1917年春节期间,徐伦清听邻村开杂货铺的张桂林说,他到潍县办货,见坊子有英国人招华工的告示。每月20元现大洋,到欧洲只干活不打仗。
  此消息如同天上掉下个大白馍馍,让这个19岁的穷小子兴奋不已。同伙伴们一说,大家纷纷嚷着要去。你传我,我传你,在寿光县尚家庄这个不大的村子,就有30多个青年想去报名。
  “去欧洲发大财!”诱惑人心的消息随走亲串友的乡亲,在四乡八村传扬开来。临泽、垒村、孙云子、马范……周围二三十个村,哪个村也有不少人要去。
  徐伦清下定了决心,可一琢磨,自己年龄不够啊。同伴徐连东说:“你个子大身板壮,瞒上两岁不就行了!”第二天清晨,他带上干粮,与同村的七八个年轻人,急急忙忙地朝着潍县方向奔去。
  尚家庄在寿光西南部,一路东行,徐伦清和伙伴们遇到不少前去报名的。有邻村杨家、曹家等村的,也有寿光北部王胡城、俎家庄的,还有寿光西部埠西的,人越聚越多,形成了一只浩浩荡荡的队伍。
  从寿光北部半截河村赶来的杨叙之是个教员,能说会道。他说,抛弃教员不干,决心到西欧去开开眼界,学点先进东西回来,对国家或许有点用处,过去到国外留学还得自己花钱呢。听了这话,大家伙儿的决心更大了。冬季冷清荒凉的田野,被这群充满憧憬、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搅热了。
  日落时分,徐伦清一行气喘吁吁地赶到英国招工局坊子办事处。此时办事处已经关门,他们顾不得寻找落脚处,簇拥着杨叙之读招工告示。
  次日早上,招工办事处门还未开,应募者早在门口排起了长队。工作人员一一问明姓名、年龄、籍贯、家庭人口、家长姓名,以及应募的想法、家里是否商妥、如何对待伤亡等。徐伦清年龄不够,心里一个劲儿地直打鼓。工作人员再三问年龄多大,他壮着胆连说了几次“20岁”,总算过了关。登记完毕,每人发给一张介绍卡,让他们在室外等候,凑足一车,到潍县乐道院检查身体。
  徐伦清、杨叙之他们,应当是英国人从山东招募的第二批华工。在所有批次应招的华工中,像杨叙之这样为“开眼界、学先进、报国家”的知识分子,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应募者,皆为生计所迫。
  奎文区大虞街道陈家村,当年是一个靠租种别人土地生存的佃户村,村民交足租子剩下的一点粮食,刚刚熬过冬天,来年春荒,多数人家揭不开锅,不得不拖上打狗棍外出讨饭。听说去外国做工不仅能养活全家,还能发大财,这个17户人家的小村一下子出去了7人。
  村民崔连昭兄弟三个,他是老大,因为家里穷,30多岁还没有说上媳妇。为了全家生计,顾不上危险不危险,崔连昭泪别家人,决定去外国碰碰运气。
  同村的刘清起出国时已经40多岁,家里有4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3岁。全家人就靠他一个壮劳力,老大刚刚能搭个帮手,底下的几个嗷嗷待哺。家徒四壁,粮瓮见底,衣裳补丁摞补丁,锅里汤汤水水,吃了上顿没下顿。尽管老婆哭成了泪人,刘清起还是牙一咬心一横,与几个乡亲一起走出了家门。与崔连昭、刘清起同去欧洲的还有徐光凯、刘清安、刘丰国、张子美、刘清连。乡亲、熟人之间的感染,在华工招募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寿光的西岔河一村,就有20名青年当了华工。
清晨假装拾粪,瞒着父母和妻子偷偷离开家
  在赴欧的华工中,有不少是瞒着家人,偷偷出走的。一天早上,寿光县城北延家庄子一农户家中,儿子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出门拾粪去了,母亲生火做饭等待儿子回来。日头开始爬高了,仍不见人影。母亲慌了神,撵着家人赶紧去找。在离村不远的路上,发现了熟悉的粪篮子和粪铲,人却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他去欧洲当了劳工。
  这个不辞而别的儿子,名叫延士祯,这年刚满20岁,结婚仅两年。
  早年,延士祯祖父逃荒要饭流落到此,安家落户,靠给地主看坡、种地为生。到了延士和、延士祯兄弟这一辈人,家境更为贫寒,还常遭到坏人的欺凌。为养家糊口,年已四十的延士和去法国当了劳工。半年后,延士祯也想去,遭到家人反对。在家里吃不上饭,不如出去闯闯,拿定主意的延士祯才决定偷偷离家。
锐器乱扎鞭子抽打 招工体检使出歪招
  徐伦清第一次坐汽车,感觉像飞一样。他与伙伴们挤在敞开的车厢里,冷风刺骨,赶到潍县乐道院,浑身早已让寒风吹透。乐道院由美国传教士创办,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乐道院医院是潍县及周围地区最早,也是惟一的西式医院。
  招募华工体检的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五官、内脏等,逐项进行检查,填入表格。这一切,让这些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人感到新鲜和茫然,杨叙之成了他们的主心骨。检查完毕,医生在他们胸前写上一个“A”字表示合格,不合格者写“B”。体检合格后,他们乘车赶回坊子办事处签合同。
  合同是早印好的,坊子办事处工作人员念给徐伦清他们听。徐伦清记得,合同内容与告示上说的差不多,其中的两条反复地念了好几遍。一条是中国工人绝不用于任何战事,仅从事工农业生产,急需时可作战地后勤;另一条是中国工人一经雇佣,必须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尊重所在国的风俗,若有违规,则给以严厉惩罚。合同一式两份,徐伦清逐一按上手印,双方各存一份,然后办理首次安家费。签完合同,工作人员领他们到集结地集合,待命出发。
  在前面提到的《英国招募华工真诚无欺之布告》中,曾写明“身体强壮者,自得收用”。因为开始招募难度较大,头两批华工的条件并不是十分严格。及至后来,凡查出患有眼炎、龋齿等在中国人看来不算“病”的小毛病,也不予录用。不仅要求他们身体健康,还要有耐受力。为此,招工人员想出了一些歪招。
  延士祯是1917年夏应招的。据延士祯回忆,他们这一批体检是在潍县廿里堡的体检站,延士祯查了三次才验上。体检时,工作人员用锐器往他们身上到处扎,或使劲地用鞭抽打,看是否能承受得了。承受不了,就过不了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