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巴马:打伊朗不是说着玩 |
◎“军事手段”是美国应对伊朗核计划的诸多选择之一 ◎空军高管称,五角大楼在计划一场针对伊朗的空袭 |
|
|
美军准备将“钻地弹”装载到轰炸机上。 |
|

|
|
“美方不认可伊朗拥有核武器,我们说话算话,作为美国总统,我从不虚张声势,不会……到处宣扬美方真实意图。” “中东地区局势复杂,伊朗拥有核武器会引发邻国竞相研发核武器,导致严重核扩散。” 当地时间3月2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说,美国不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并非“虚张声势”,只是现在动武会产生严重后果。西方媒体把奥巴马这一表态视为迄今对伊朗“最直接威胁”。美空军参谋长施瓦茨说,在五角大楼内部,一直在计划一场针对伊朗的空中战争。
打伊朗非虚张声势 当地时间3月2日,奥巴马接受采访时说:“美方不认可伊朗拥有核武器,我们说话算话,”奥巴马说,“作为美国总统,我从不虚张声势,不会……到处宣扬美方真实意图。” 他说,伊朗和以色列都清楚,“军事手段”是应对伊朗核计划的诸多选择之一。 按照美联社的说法,奥巴马先前谈论动武选项时出言谨慎,表述委婉,这次却颇为直白。 一些西方媒体曾报道,美方会认可伊朗拥有核武器,继而采取威慑政策,迫使伊朗不敢动用核武器。 奥巴马否认这种可能性,称中东地区局势复杂,伊朗拥有核武器会引发邻国竞相研发核武器,导致严重核扩散。 首次公开空袭计划 外媒报道称,美国空军参谋长施瓦茨说,在五角大楼内部,一直在计划一场针对伊朗的空中战争,美国空军可能会针对那些“你不想在这一地区看到的”伊朗目标发起猛烈攻击。 施瓦茨说,空军以及其他军种向白宫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攻击方案,而其他政府部门也提供了政治、经济解决方案。 他表示,只要决定实施军事打击,中东战区司令、海军陆战队的詹姆士·马蒂斯将军将负责指挥对伊朗的战争,空军和其他军种都将参加到战争中来,但施瓦茨拒绝提供战争计划的细节。 这是目前美军军方首次公开谈论关于空袭伊朗的作战计划。外媒称,实际上,此前一些高级军官以及专家就警告,对伊朗的核武器野心进行一个永久的决断,将需要一场大规模的、竭尽全力的战争。 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曾说,美国“决定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但是奥巴马政府并没有明确地阐明用哪种方式,并且官方的表述非常谨慎,并没有设定明确的军事目标。 美国可能使用“巨型钻地弹” 外媒称,西方的情报部门一直对伊朗西北部的一处山峰保持着密切关注,因为那里容纳着世界上最为罕见的核设施,这就是Fordow核工厂,伊朗宣称这座核设施“坚不可摧”。 但是美国军方认为,他们对攻击Fordow越来越自信。据称,伊朗在1月份启动了Fordow核工厂,这座相对较小的地下核工厂可容纳大约3000台离心机,这足以在一年内生产出至少制造一枚核弹的浓缩铀。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一份报告称,这个设施可能包括“多重防爆门、大量的隔墙、20厘米厚的混凝土墙壁,以及中间填充了土的双层混凝土顶盖。”但美国军方拥有一系列武器和战术对付这类目标,施瓦茨提到“巨型钻地弹”(MOP),尽管MOP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是施瓦茨说它“可供作战使用”。美国虽然尚不能肯定MOP能够直接摧毁这个核工厂,但是对隧道、高度敏感的离心机装备和核设施管线持续打击,将对其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这也很可能使核工厂无法使用。 ◎观察 以色列不能“单干” 多名以色列高级官员先前说,如果伊朗不放弃核项目,将对伊朗核设施动武。 奥巴马则警告,如果以色列在时机不成熟时攻击伊朗核设施,将使伊朗赢得更多同情。 美国军事分析师认为,以色列单独发动空袭无法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只能拖延伊朗核计划进程,且可能触发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当地时间2日访问加拿大,定于4日飞赴美国首都华盛顿,5日与奥巴马会面。 他当天与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会面后说,为消除国际社会担忧,伊朗必须拆除位于库姆的地下核设施,停止铀浓缩,销毁浓缩铀,仅为医学研究保留低纯度铀。他声称,伊朗所有纯度高于3.5%的铀必须销毁。 分析师推断,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会面前各自“发话”,旨在为两人定于5日的会面定调。 美以“红线”存争执 一些分析师说,美国和以色列就军事打击伊朗没有分歧,只是争执打击效果。美方认为,在仍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攻击伊朗,得不到国际社会支持,以色列邻国届时将与伊朗站在一起;以色列单独行动,则无法有效摧毁伊朗核设施。 以方辩解,如果迟迟不动手,可能失去最佳时机。以方希望对伊朗动武时得到美方帮助,同时暗示动手前可能不会通知美方。 以方要求美方公开针对伊朗核计划设定“红线”,作为动武依据。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说,奥巴马不会为伊朗设“红线”。 内塔尼亚胡说,他不会为武力打击伊朗设定“红线”。“我没有向美国提出‘红线’,也不会设定红线。我希望确保以色列面临威胁时有更多选择。” 一些分析师说,奥巴马和内塔尼亚胡5日会面时难以化解双方主要分歧。对自己与内塔尼亚胡的关系,奥巴马2日说,“多数情况下分歧为技术性,而非战略性”。 本报综合新华社、《新闻晚报》等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