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聚焦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悲催的小散为什么总是亏?
2012年03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悲催的小散为什么总是亏?
◎“穿着西装入市,剩条内裤出来”成为小股民的写照 ◎救市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股民亏损话题再度引热议
  悲催的小股民,迟迟等不来分红的列车。 CFP供图



  2011年,沪深股市分别以21%和28%的跌幅领跌全球股市,5000万股民亏损面达87%,人均亏损4万元,机构投资亏损超过400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3月9日表示,应该通过强制实行现金分红、实施严厉退市制度等改革,克服股市制度缺陷,推进股市健康发展。此番言论再度引发各界对“中国股民亏损”话题的讨论。

话题一
扩容圈钱是熊市首恶?

  超过90%的个股下跌,近300只股票遭腰斩,2011年A股堪称“领跌全球”。而另一面,A股全年各类融资高达8249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都有1.1只新股发行。中国证券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圈钱本性,无疑是熊市首恶。
  有统计显示,从2001年6月以来,A股市场累计成交242万亿元,按照当前证券行业万分之八的平均佣金水平来估算,股民合计缴纳佣金3874亿元,累计为国家缴纳5389亿元的印花税。与此同时,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累计分红总额不足7500亿元,A股对股民的回报还不够冲抵交易成本。
  股民热议:如此甘于“奉献”的中国小散,真心伤不起啊!
话题二
“铁公鸡”公司何其多

  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收益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上市公司分红,二是股票价差。A股市场20年来给股民现金分红的总额只占融资总额的17%,低于股民的交易成本,股民只能靠二级市场股票的价格波动来获利。
  而A股市场十几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即使拿出了现金分红,有的是大部分流入大股东腰包,有的则是意思意思,金额少得可怜。难以做到真正回报投资者,形成稳定的股息收入。“穿着西装入市,剩条内裤出来”成为小股民的写照。
  股民热议:有钱自己捞,却没钱给股民分红,管理层吃多了也不怕被撑死?
话题三
小股民亏损造就大富豪

  四年大熊市,投资者亏损累累,但A股市场67%的富豪却在这期间造就。有经济学家直言,股市已成绞肉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富豪,尤其是家族式富豪。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仍是家族企业的“聚集地”,占比达70%。在57个家族企业中,有36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4家在创业板上市,其余17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股民热议:最惨的就是小散,什么时候都是市场垫底的。
后市展望
大盘回暖了,或许还有戏

  自今年1月6日反弹以来,沪深A股重拾升势,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通道中。截至3月9日,上证指数上涨幅度已达13%,并且反弹过程形成良好板块轮动效应,一些大盘蓝筹股也开始气温回升。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股市元气逐渐恢复,加上新证监会主席上任后推出的系列政策,如强制分红、退市制度、提倡投资蓝筹股、严打炒新股,中国A股正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前进。这也给中国的广大股民带来一丝希望。与此同时,通胀水平的回落,为央行未来实施降息、降准等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留出空间,对A股市场中长期走势构成良好支撑,多家证券分析机构预测本周A股将站上2500点。

◎典型案例
深发展抛出银行业首份年报 净利增6成却甘当“铁公鸡”
  银行业首份年报上周出炉:深圳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深发展)A公告称,2011年该公司集团资产总额12581.77亿元,较年初增长73.01%;实现的净利润达到103亿元,同比增幅超过六成。尽管如此“丰收”,深发展A依然不改三年多来的一贯作风:不给股民分红,甘当“铁公鸡”。
  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深发展全年支付员工薪酬51.6亿元,员工平均年薪达27.8万元。24名高管平均年薪为174.13万元,其中行长理查德年薪最高,为869万元,同比增长56.8%。
  针对深发展在分红方面的“吝啬”,该股的股民反应强烈,有股民甚至在股吧中发帖称,强烈要求深发展退市。对此深发展解释称,不分红主要是为更好促进长远发展。因而目前暂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也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资本。
  去年房地产贷款受到国家政策严厉调控,但深发展的业绩丝毫未受影响,去年每股收益仍高达2.47元。据记者统计,深发展已连续三年每股收益超过1元。
  不分红就罢了,3月9日大盘上涨0.7%,但该股股价反而放量下跌近1%,让股民更加郁闷。有人在微博上调侃道,“报告郭主席(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深发展继续不分红,顶风作案该怎么办?”
  机构观点
  股民对深发展不分红的做法非常的反感,但东方证券仍然对该公司维持公司“增持”评级。东方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平安入主深发展之后,最终会带来正面效应,而2012年深发展的净利润增速也不会差,预计可能达到30%左右。
◎观点交锋
救市,到底该不该出手?
  今年元旦刚过,就有市场人士对是否需要救市的话题进行了讨论。而冯培恩3月9日指出,去年股民如此巨额的亏损激发了民怨,政府救市举措若不到位,可能会恶化为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再次引发市场各方对要不要救市的争论。
  必须救——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现阶段出手救市非常迫切,如果等到崩盘时再出手就晚了。就算是非常成熟的自由市场,政府救市的力度一点都不小,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力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稳定市场。
  @悲催小散:2011年沪深收盘分别为2199.42(你要救救市啊)和8918.82(不救要拜拜啊),天意啊!
  不指望——
  @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不要指望股市救市政策。跌到一定程度,股指自然就有反弹。反弹了就要逃!
  @老Pan519:股市有其自身的涨跌运行规律,没有掌握好就去驾驭炒股,有损失很正常。跟是否救市、救市的措施是否得当到位,没有直接关系。
◎委员声音
莫要透支股民信心
  2011年,中国的股民很是“堵得慌”。中国股指回到10年前,与GDP这10年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
  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和委员将火力集中在股市弊端上。厉以宁委员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企业质量和百姓信心是股市的希望。
  说到上市公司的质量,有股民戏称,门槛太低,以后连路边烤地瓜的都有可能上市啦。2011年,中国股市有近300支新股发行。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量都很大。但上市后,很多公司并没有把投资者当回事儿。如不经董事会审批,乱投资,不透明,拿股民的钱视如儿戏;即使投资赚了钱,也不分红,或只是配股配售假分红,与股民玩游戏。
  制止上市公司的恣意妄为,百姓有强烈要求,代表、委员积极献计支招。李稻葵委员说,股市改革首要是实行强制分红,让股民成为优先股股东,即使股市波动,也有股东分红收入弥补。另外,推行新的主板退市制度,既有利于遏制投机炒作行为,也有利于培养理性投资理念,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是大势所趋。股民的信心不是可以一再透支的信用卡,没有信用,股民就会抛弃股市。中国股市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股市表情
惊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牛基
  尽管过去几年A股波动剧烈,仍有14位公募基金经理自执掌相关基金以来跨越牛熊,取得了逾20%的年化收益,如华夏基金王亚伟、广发基金易阳方、嘉实基金邵健等。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基金一哥”王亚伟,其管理华夏大盘6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1107.53%的总回报,年化收益率高达50.32%,在所有基金中名列榜首。
怒 西部矿业 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早在2011年9月19日,西部矿业和大显集团已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但是直到董事会通过后的2012年3月9日,公司才公布了这一消息。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有关各方就重大事件签署意向书或者协议时”,公司应当“及时履行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义务”。而西部矿业的上述股权交易延迟披露达半年之久,涉嫌违背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新闻延伸
高管辞职套现暴富 激起股民强烈愤慨
  “去年沪深股市分别以21%和28%的跌幅领跌全球股市,5000万股民亏损面达87%,人均亏损4万元,机构投资亏损超过4000亿元。”在3月9日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冯培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不改革,将引发民生和社会问题。
  冯培恩表示,必须从严约束高管辞职,阻止上市套现行为。他说,2011年A股市场辞离职高管达1264位,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8%。
  冯培恩认为,高管辞职套现暴富阻碍了股市稳步发展,激起了股民的强烈愤慨。应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本公司股票总数的10%;公司高管在任上抛售股票须在两个月前披露相关信息;禁止公司董事、监事、总裁和董事长等高管在辞职套现后三年内到上市公司就职,一年内到非上市公司就职;对上市公司高管抛股套现开征高额资本利得税;董事、监事和高管离职后一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申请IPO时高管必须做出任职期承诺。

欺诈造成股民损失 按照法规应该赔偿
  冯培恩说,股市如此巨额的亏损,激发了民怨,政府救市举措若不到位,则可能恶化为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若把数万亿社保资金结余、住房公积金和财政盈余委托机构投入股市,需慎重估计其风险”。
  “股市欺诈上市、内幕交易、股价操纵、虚构利润、股市黑嘴、虚假陈述和重组等欺诈行为不断,严重损害了股民利益。”冯培恩建议,在《证券法》中规定对因欺诈行为造成股民损失必须合理赔偿。
  同时,改革股市审批制度,扼制股市腐败行为。将上市审批或核准制度改为备案制,对劣质或欺诈上市公司实行严厉的退市制度和民事赔偿制度。加快证监会职能从“管制”向真正“监管”的转变,以加大对股市腐败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   本报综合《三湘都市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快报》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