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聚焦全国两会

第03版
新闻评论
 
标题导航
下岗工自制潜艇,造价20万
2012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岗工自制潜艇,造价20万
◎37岁的武汉下岗工人张五一自制小潜艇,已经售出一艘 ◎目前还有三艘订单要在今年交付,缺少资金是最大难题



  ①张五一执着地造着潜艇。
  ②这艘小潜艇,张五一要在下个月交货。
  在武汉市汉阳红光路谭李湾,有一间上世纪80年代的厂房,它是张五一的潜艇组装基地。漏风的窗户、斑驳的墙面,让你无法与造现代化的潜艇联系到一起。厂房中央立着一艘红褐色的封闭船体,形似大茶壶,四周焊花四射,这就是张五一将于下月交付的第二艘潜艇。据了解,该艇出厂价在20万元左右。
“师父”李玉明造潜艇时,张五一是个“打酱油”的
  记者见到张五一时,他正拖着一瘸一拐的双腿,在厂房里来回指挥,并不断接听电话。
  提起那条瘸腿,张五一笑称,在造潜艇期间,他在家换灯管时摔了左腿。医生说,骨折了,至少躺3个月。因惦记着造潜艇的事,张五一哪管什么医嘱,没几天就下了床,一直瘸到现在。
  此前有媒体报道张五一时,介绍他是中国民间造潜艇第一人李玉明的弟子。张五一笑着说:“其实,最初我也是一个看笑话的!”在李玉明造潜艇时,自己也挤在人群中看热闹,与李玉明并不熟悉。
  第一次看到李玉明靠敲敲打打造潜艇,张五一的第一反应是:“就这样造潜艇,完全是鬼闹,不是搞笑吗?”但他仍然感激李玉明把他带上了这条路,而且他现在制造潜艇就用到了李玉明的鳍板专利技术。
  张五一今年37岁,最高学历是高中,下岗前在武汉一家纺织机械厂上班,现在的破厂房就是当年他上班的工厂。得知他要造潜艇,留守人员便宜租给了他。
  与大家光看热闹不同的是,张五一捕捉到了另外的信息:小潜艇其实有很大的市场,一旦研制成功,商机无限。张五一最初掏了3万元,资助李玉明研发,但3万元造了几个沉到湖里的铁砣砣之后,连泡泡都没冒一个。
  张五一还是决定下大本钱造潜艇。他掏出了全部家底,并四处借钱,后来朋友看到他都绕道走,“都被我借怕了”。张五一统计了一下,前前后后投进去的钱有300万元。

小潜艇增加新功能,可加装机械臂还能水下摄像
  张五一向记者介绍了制造潜艇的总工程师李师傅,李师傅今年已经68岁了。
  李师傅开始也是一名看热闹的群众。李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曾经从事船舶制造工作,对潜艇有所了解。李师傅说,因为住得近,经常去看他们试水。有时秋天了,气温很低,看到张五一一个人穿着个短裤头,泡在水塘里,调试设备,一会上一会下,“一个年轻人,能那样吃苦,真不多见。”
  在李师傅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到潜艇内部探底。圆形的进口刚刚容一人进出,下到舱底,空间狭窄,仅容两人站立。正前方有个巴掌大的玻璃观测孔,面前是一排控制阀。李师傅说,“操作很简单,一教就会。”排水阀门,进水阀门,方向舵,打开排水阀上浮,打开进水阀下潜,方向舵管左右。
  在潜艇舱门边,还有一个抡式阀。在紧急情况下,开动抡式阀,可以丢下压载潜艇的重物,迅速上浮。
  这艘潜艇还具备多种功能,艇身前安装了机械臂,可以进行海底捕捞。此外,他们还根据客户需要,可以在潜艇的前方加装水底摄像设备,可将视频画面接到舱内,监控海底情况。
造潜艇面临资金困局,费劲“招商”仍无人敢投资
  张五一说,在卖出第一艘潜艇后,打电话的、咨询的,接连而来。有管理水库的,想买潜艇用于闸门清淤。李师傅告诉记者,还有个别人对潜艇提出了特殊要求,“有人要求续航能力达到1000公里。我们造不出,也不敢造。万一是拿来偷渡,那不是违法吗?”
  截至目前,张五一签了三份订单,客户分别来自大连、蓬莱、龙口,都要在今年交付,其中有的客户已经付了定金。在和客户的协议上,记者发现双方把潜艇换了个名称,叫做海底采集器。张五一说,这是规避风险。
  张五一说,目前最大的是资金问题,“我现在只能一个月造一艘,没资金。”买家一般只付2万元定金,造好了,验了货,安全没问题,才会付全款,前期投入的资金都需要张五一拿出来。为此,他四处张贴招商公告,吸引别人垫资造潜艇,总共只来了3个人,听他讲了讲,仍然1分钱也没投。
  为何融不到资?李师傅说出了他的分析:这种小潜艇,任何一个大船厂买过去,都能马上仿造出来,甚至可以造得更好。之所以没有大企业敢造这种小潜艇,因为国家没标准,没有标准,上千万元的投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没人敢承担。
  对这种分析,张五一自有解读。“没有标准,我们就是要闯出个标准,制定出标准来。标准也是人定的。”张五一说得斩钉截铁。
◎连线客户
  下海捞参挺好用
  大连金洲区人丛志杰,是张五一的第一个潜艇客户。张五一曾经说,我是第一个造出民用潜艇的,第一个买我潜艇,并且使用的人勇气也大。
  11日,记者辗转联系到丛志杰。在电话中,丛志杰很爽朗地告诉记者,“用得还蛮好,潜了几十次了。感觉就是在海底下,开起来没有汽车那样灵活。”
  丛志杰介绍,他在大连长海县搞海参养殖,每年春节前后,都要请潜水员下海捕捞海参。一般情况下,一个潜水员下海一次,40分钟捕捞能捞上来50公斤海参,每次下潜支付捕捞费1000元。潜水员一天只能下去两趟,且危险系数高,在有大潮水时还不能下潜。
  在看到张五一的潜艇成功试航后,他有了利用潜艇捕捞作业的想法。根据丛志杰的要求,张五一造出了能捕捞的潜艇。
  在提货前,丛志杰看到张五一造废了五六艘,他还是相信最终成品会安全。张五一把货送到长海后,就一直待在海边,为丛志杰整整调试了3个月,有时直接跳到冰冷的海里。在张五一手把手的教练下,丛志杰迅速掌握了下潜技术。
  按照设计,这艘潜艇可以下潜30米,但丛志杰表示,并未用到极限,平常最多也就是潜到20米。丛志杰列举了用潜艇捕捞的优点:不受潮水限制,一次可捞10小时,相当一天请了5个潜水员,5个潜水员可以潜10趟,用潜艇相当一天省1万元。按丛志杰的说法,花15万元买潜艇,大大提高了采摘海参的效率,买潜艇的成本早已经收回了。       据《武汉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