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潍坊新闻·热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春天来了,谁能推我“走走”
教育部门特事特办林林开心走进校园
建筑垃圾占车道,司机很受伤
2012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天来了,谁能推我“走走”
  老邻居邵先生夸周连收帅,周连收(左)听了很高兴。



◎23岁的周连收患先天性脑瘫,蜗居棚屋生活无法自理 ◎家人忙于生计不能陪他,邻居送来轮椅可他爬不上去
  家住高新区富华路的23岁小伙周连收是一名先天性脑瘫患者,语言有障碍,无法站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整日蜗居在自己的棚屋中。母亲和继父靠卖烤饼为生,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窘迫。好心的老邻居邵先生送给他一辆轮椅,但家人忙于生计无暇带他出去。周连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人能常推着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临时工棚四面透风
  3月17日下午,在热心读者邵先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富华路与福寿东街交叉口东南角的一片矮旧平房区中寻找周连收。在平房区的西南角有一处公共厕所,附近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在厕所对面是一排由石棉瓦搭建的临时工棚,周连收就住在工棚最西边的屋里。
  推开门走进屋,屋内光线非常暗,只能隐约看到靠窗的地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一看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他上身穿一件已脏得看不出颜色的薄棉袄,下身穿一件褪了色的单裤,膝盖处已磨破了。看到邵先生,小伙子露出了笑容。“他就是周连收。”邵先生说。
  周连收坐在一块破旧的海绵垫子上,两只脚光着,一直蜷着的手脚上沾满了灰。他身后靠窗处有一个低矮的木桌子和一张用砖垫起来的木板单人床。整间屋子只在北侧有一个窗户,上面封着塑料袋。屋子西北角有一个五英寸大的黑白电视机,除此之外再没有一件家用电器。
  邵先生告诉记者,他以前也住在这个平房区。“这屋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原本是给附近工地上的农民工住的。”邵先生说。
无法走路只能爬行
  记者尝试与周连收交流,发现他能够明白记者的意思,但记者却听不太明白他说的话。邵先生告诉记者,周连收说他的被褥已经两个半月没换洗了,他说话比较含混不清,得仔细听。
  “我过年给你买的新衣服呢?”听到邵先生的询问,周连收立刻双膝着地,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爬了几步,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件毛衣和一条裤子。
  邵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患先天性脑瘫,周连收只能用手和膝盖爬行,因此裤子才会磨破,手脚上也起了老茧。平时吃饭、喝水,倒屎倒尿都得靠家人帮忙。周连收的母亲、继父及11岁的弟弟就住在北侧的一间砖瓦房里。
  记者试图将周连收抱起来,发现他体重非常轻,而且很瘦。这时,周连收指了指放在房屋一角的一辆黑色轮椅,张嘴说:“啊,上。”邵先生告诉记者,春节前他给周连收买了这辆轮椅,但他自己没法爬上去。“其实他很想出去走走。”邵先生说。
父母为生计没法陪他
  正当记者与周连收聊天时,一名系红领巾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进来了。邵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周连收11岁的弟弟周来收,正上小学五年级。周来收一进来,哥哥周连收就笑了,当着记者的面竖起了大拇指。“叔叔好!”见到记者和邵先生,周来收打了声招呼。
  周来收刚放学回家,一放学就跑到哥哥的屋子看看他。在与周来收的聊天中,记者得知尽管周连收并不与弟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人经常来看周连收。有时候父母忙,周来收就过来给哥哥送饭送水,端屎端尿。“每天晚上我都过来陪哥哥,临走时给他锁上门。”周来收说。
  这时,周连收的母亲周女士也来看儿子。说起周连收的身世,周女士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命很苦,1989年下生时就查出有脑瘫,邻居们都劝我把孩子扔掉,可我就是舍不得。他长到四五岁时才会坐,唉……”
  周连收的老家在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半截楼村,有一个姐姐成家后在安丘工作。2008年,母亲带着周连收和周来收兄弟俩来潍坊城区打工。现在母亲和继父靠烙三页饼往学校食堂和饭店配送维持生计,一家人的生活很窘迫。
  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全家人租了两间平房,周连收单独住一间,房东见他可怜,一个月仅收60元房租。“我知道他想出去走走,但我们太忙了,确实没有工夫。”周女士说。
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
  邵先生告诉记者,周连收住的这间棚屋常年不见阳光,平时除了家人之外很少有人来。春节前他买了一辆轮椅送给他,但周连收手上无力,根本无法自己爬到与他肩膀差不多高的轮椅上。前一段时间,恰逢不远处的古德广场开业,邵先生把周连收抱上轮椅,推着他去逛了一趟超市。进了超市,周连收左看看右瞅瞅,别提多高兴了。“他说这是他头一次进超市……”邵先生有些哽咽地说。
  邵先生说,他现在已经不在平房区住了,由于工作很忙,也没有太多时间来看周连收。现在周连收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推着他出去走走,到处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帮他,推他出去走走,陪他说说话。”邵先生说。
  在采访中,周连收不止一次指着轮椅,眼中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母亲周女士叹着气说,儿子这个样让她非常放心不下,她今年已经50多岁了,身体情况大不如前,她也不可能陪儿子一辈子。“如果我以后没有了,他该怎么办啊!”周女士抹了把眼泪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郑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