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推动文化大发展
 
标题导航
气象局里,“算”老天那些事
2012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局里,“算”老天那些事
◎气象开放日活动迎千余市民◎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全过程
  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向市民介绍气象知识。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市气象局于3月25日举行了“气象开放日”活动,千余名市民走进市气象局,聆听气象工作者对气象知识的讲解,观看高科技气象仪器的现场演练,了解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知识。许多小朋友进入气象演播室,为大家模拟表演电视上的气象播报,成了小预报员,过了一把“气象瘾”。
咱也当回天气预报员,过把瘾
  3月25日上午10时许,千余市民走进市气象局,在参观者当中,以小学生居多。市民们零距离观察气象仪器,与气象工作人员面对面聊天,了解气象科普知识。
  在气象观测室内,小朋友们好奇地看着显示屏幕上的云图和数据,“原来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平时冷了热了,下雨还是刮风都在这里看得到!”小朋友们好奇地议论着。
  一位气象预报员介绍说:“我们做中、短期天气预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以前气象技术装备落后,探测手段单一,预报员只能依靠人工绘制的各种天气图表和历史资料,加上实践经验作天气预报。如今,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已投入运行,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科技装备的更新等,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了。”
  在气象台的电视天气预报演播室里,聚集了众多小朋友,他们对各种演播设备十分好奇。几个小朋友还忍不住走进演播室的摄影棚内,模拟气象主持人的样子,给大家播起了天气预报。

天气是被“算”出来的,不简单
  在气象台,一名气象预报员结合现场的气象设备和大屏幕上显示的气象资料,介绍了日常的天气预报数据是怎样“出炉”的。
  制作天气预报,首先是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气象台工作人员每隔一小时,要观测记录一次数据,包括地面、高空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资料,将这些数据资料通过网络传送到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台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资料,绘制成天气图,天气图能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然后地方的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这些天气图,研究各类天气图表,运用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做出如24小时、48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的具体天气预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组,预报未来天气。”该气象预报员说。
  天气预报的方法很多,做出来的预报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根据最新天气资料进行“会诊”,这就是天气会商。天气会商后得出天气预报结论,通过传送到电台、报纸等媒体和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方式进行传播,公众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
  “原来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参观的市民们感叹。

预报难以百分百准确,能理解
  “我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但有时候明明预报有雨,第二天连个雨点都没有,为什么有时天气预报不准呢?”市民王女士问。
  气象台台长高晓梅解释说,大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很多因素都会引起大气的变化,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还有很多影响大气变化的因素难以掌握,如辐射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影响因素众多及多变性导致气象的预报很难精密准确。另外,数值预报模式数以百计,用于业务预报的模式达几十种,不得不做各种简化,加上探测资料的精度和密度不足,致使天气预报的结果难以完全客观地反应天气变化。
  “我们现在对大尺度的天气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分析出来。但对小尺度的天气系统(1公里范围内)的认识还很初浅,对太阳系统、地球系统的认识尚在探索过程中,所以天气预报难以做到100%准确。”高晓梅说,随着气象监测手段的不断提升,目前除了暴雨、暴雪、冰雹等突发性强对流天气外,我市气象台对一般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看来,一些突发性天气确实很难预测,有时候天气预报不准也是正常的。”几个市民笑着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谭黎明 本报通讯员 王永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