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内环最大湖泊沙湖不断被填湖、蚕食,湖边盖起了大量的商品住宅,沿岸经常被渣土堆积,面积逐年缩小。上万亩湖面缩减至119亩。沙湖已经从当地居民眼中风光优美的“水晶湖”,变成了日渐缩小的“城市之泪”。 (3月29日《人民日报》) 其实,在武汉市,何止是宽广似海的沙湖遭到房产“围攻”的命运,就连美丽的东湖、妖娆的南湖也未能幸免,周边同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水泥森林直入云天。不过,这围湖造房导致“湖面缩减”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吓人的是有些湖干脆被彻底“歼灭”。有统计资料显示,素有“百湖之城”美名的武汉,市区内的湖泊建国之初有127个,如今只剩下可怜兮兮的38个。 据说,武汉市民“填湖造房”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演过一出出“护湖义士”深夜只身拦停填湖渣土车的“好戏”,奈何一己之力犹如螳臂挡车,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是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百湖之城”湖泊面积的安全底线、基准线是多少?保持在什么“红线”以上最好?对失职部门如何问责?……至今都是谜。 谜底未揭晓、民意被虚置,公众于是见到了今日之“异景”,该有的沿岸工程开发的行政许可公示不见只言片语,应严格召开的听证会连个“过场”也懒得走。武汉城区各个湖泊、各个区域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战、一哄而上,把片区内“黄金地段”的湖泊活生生当成自家的“后花园”,自由操刀,一家说了算,压根没想过问问民意。 事实上,独自占用公共资源和利用公共资源以谋取经济利益,岂止武汉一例?美丽的云南洱海旁边,填湖建起了豪华房产项目;神秘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做起了“私人会所”的生意;被誉为“东方瑞士”的重庆仙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了一幢幢别墅的天堂……哪一个少得了相关部门自作主张变卖、租借、转让的身影? 显然,森林、湖泊自然风景是天地造化的结果,名人故居、文物古建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对于这些公共资源,本身就具有社会公众共享的属性,属于公共所有。这就要求其在实际运作中,都需要公众的透明参与。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本只是行“代管”之责的行政部门以为“公就是私”,把公共资源管理权变成小集团的“部门私权”完全背离了其“公共”属性,远离了公众期望,显得太过“不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