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清明时节 |
第03版
新闻评论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45年3月,在汪伪政府空军航校任少校飞行教官的周致和与黄哲夫在南京商讨驾机起义,去延安投奔光明。他们分头行动,周致和想办法找飞机并联系更多人加入到起义队伍。吉翔是昌邑东章村人,在汪伪空军航校担任飞行教官,他与周致和志同道合,也加入到起义队伍中。黄哲夫去找共产党,辗转找到了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与粟裕商定起义计划。 周致和、黄哲夫密议驾机到延安 1945年上半年,抗日战争处于全面大反攻的前夜。汪伪政府已日落西山走向穷途末路,此时,军营中的一批有识之士决心弃暗投明,走自新之路。 周致和1936年考入国民党空军航校,1939年毕业,在国民党空军第5大队任中尉飞行员。曾驾机袭击过日本鬼子的火车头和汽艇。1944年10月执行对日作战任务中,因飞机故障迫降岳阳,被日军俘获,押到汉口,当时任汪伪陆军部长的叶蓬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将周致和保释出来,安排在汪伪航校任少校飞行教官,后被派往常州去办航校。黄哲夫是周致和的学生,在汪伪空军航校担任少尉飞行员,血气方刚的黄哲夫不甘心为卖国贼卖命,整天牢骚满腹,因不满长官的腐败,同副队长彭鹏吵了一架,被关禁闭、停飞。不久,又以“思想不良”的罪名被开除,只得托人在蚌埠东面的临淮关税务所找了个工作,暂作栖身之地。 1945年3月,周致和与黄哲夫在南京相遇。这两人有着共同的苦闷,大概是心灵感应,一见面,就仿佛触到了对方心头的秘密:汪精卫卖国,蒋介石暴政,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投奔国民党,那是他们不愿意的,因为他们都在国民党空军干过,知道国民党内部黑暗腐败;二是到延安去,可是如何才能到延安? 两人商量后决定驾机到延安投奔光明,但又有诸多担心:航校的飞机续航时间短飞不到延安,不知驾机飞到延安会不会被炮弹打掉?他们商定,由黄哲夫去找共产党,周致和设法搞到汪伪国民政府的专机并联系更多的起义人员。 飞行教官吉翔加入到起义队伍 在搞飞机的同时,周致和暗地里联络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在汪伪空军航校担任飞行教官的同学吉翔和航空处主任白景丰(后改名白起)、空军参赞何健生等人。 吉翔本名吉士志,是昌邑东章村(现隶属潍坊市峡山区岞山街道)人,吉翔(祥)是字。吉翔幼年丧父,母亲守寡多年,母亲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让他在青岛铁路大学上学。吉翔毕业后想在青岛求职,同村的吉星福看好了他,吉星福在村中很有名气,家乡人都叫他吉梅五,他当时在国民党军队任高职,想让吉翔和他的侄子吉士聪一块当兵。但是吉翔更想在离家近些的青岛,以便照顾母亲。吉翔几次求职成功上班,没几天后就被莫名其妙的辞退。后来他知道是吉星福从中“作梗”,就遂了他的心愿,考到国民党空军航校学开飞机,毕业后当了名飞行教官。 吉翔在家乡结过一次婚,家中还有老母和儿子吉廷俭,妻子在吉廷俭四岁时因病去世。吉翔现在的妻子是常州人,因此他把家也安在常州。 吉翔为起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私下托人捎口信给昌邑的母亲,让母亲到青岛和他会面,并带着皮袄。口信中说的皮袄是吉翔第一次结婚时买的,吉翔的母亲不明白,南方天气暖和,儿子怎么想起要家里的皮袄呢?虽然疑惑,可母亲还是按照儿子口信,将孙子寄放在他大爷爷家,如约赶到青岛。见面当天深夜,吉翔告诉母亲他要投靠八路军,到延安,能驾飞机的就驾飞机,成功后马上给家里来信。
粟裕接见黄哲夫 初步定下起义计划 负责联络共产党的黄哲夫四处奔波,寻找线索。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 正在彷徨之中,1945年6月底,周致和在南京夫子庙凤凰餐厅遇见老同学秦传家,秦传家是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的轰炸员,因其母亲病逝,从重庆回老家安徽宣城孙家埠奔丧,料理完丧事后到南京闲居。两人在聊天中秦传家对周致和说,他老家有新四军,他的一些同乡、同学都参加了新四军,如去安徽宣城一定可以找到共产党。 于是,黄哲夫和秦传家化装成商人,赶到宣城东南的孙家埠,找了一个靠公路的茶馆歇息。“四哥几时来呀?”秦传家操着当地的口音,用当地群众对新四军的亲切称呼向迎面走来的茶馆老板问道。老板会意地答道:“快来了,就在公路那边。” 大约半小时后,果然几个穿便衣的带枪人来到公路边开始收税。黄哲夫喜出望外,忙走上前去,说要驾机起义投奔光明飞向延安。几个人一听此话,税也不收了,立即带着他们找了中共宣城县委书记彭海涛。彭海涛感觉事情重大,当即派一个班护送黄哲夫通过日伪密布的封锁线,第三天到达浙江长兴山区的苏浙军区司令部。粟裕司令员、刘长胜参谋长和钟期光主任热情接见了黄哲夫,并把驾机起义的情况报告了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 三天后,粟裕和刘长胜告诉黄哲夫,中央已经复电,要他们“待机而动,配合反攻。”粟裕还对黄哲夫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反攻形势,告诉他延安有一个机场,给美国观察组送给养的飞机就在那里起降。叮嘱他回去以后,要继续做好起义准备工作,千万要小心谨慎,不可操之过急,要伺机而动。还特别交代,扬州城外杨家庙的程明作为联络人,在起义的准备过程中如有什么困难可随时联系他。粟裕说自己化名左如,还要黄哲夫取个代号跟他联系。黄哲夫给自己起了个“于飞”的化名,对粟裕司令说这个名字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黄哲夫于是来到扬州城外新四军的边沿地区杨家庙,找到那家事先约定的茶馆,轻声吩咐茶房:“我找一个叫程明的人。”茶房立即让人领他到另一处地方。程明,中共甘泉县县委书记兼任新四军苏中第一军分区甘泉支队政委。黄哲夫向他说明来意,二人详细地研究了起义的计划,希望能组织更多的人和飞机到解放区,并告知了在扬州城内城外的联系方法。由此,起义的准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黄哲夫带着粟裕司令员的指示和程明的具体办法,赶回南京。起义的几个人冒着杀头的危险,四处活动,加紧秘密串联,策动更多的人加入起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