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宋人烙马宋饼,清明订单忙不过来 |
◎从自己吃发展成产业,记者探访热闹场景 ◎获评“中华名小吃”,品牌亟需保护 |
|
|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在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按照习俗,在寒食节这一天,要禁火吃冷食。在我市,多数市民习惯在清明期间吃饼卷鸡蛋,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面饼店的生意在清明期间特别火爆,在众多面饼店制作的面饼中,当属马宋饼最为著名。 马宋饼,传承日久的农家工艺,已经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吃”,有“天下第一饼”的美称。清明将至,记者在昌乐县营丘镇马宋村看到,这儿家家烙饼,送亲友,飨宾朋,售客商。 烙饼时一招呼,邻里全都来帮忙 4月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昌乐县营丘镇政府所在地,沿中心街两边处处可见卖“正宗”马宋饼的店铺。这些店铺的规模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生意却很火爆,大街上随处可见拎着买好的马宋饼的人,还有不少外地人特意开车赶来买饼。 “马宋饼的发源地当然是马宋村啊!”一位卖饼的村民说。马宋村就在镇政府所在地的南边,记者随该村文书吴曰瑞走进一户农家,还未进门,就听到院里西边的偏房里传来一阵说笑声,烟囱里不断飘出袅袅炊烟。推开偏房的小门,四个年龄不等的妇女正在烙饼,看到记者进来,她们热情地让记者随地而坐,尝尝喷香的马宋饼。“这可是真正的马宋饼,马宋人烙的。”在一口大锅灶改制成的鏊子旁边,负责烙饼的妇女笑哈哈地开着玩笑,引得旁边正在擀饼、揉面的两个人也笑声不断。 正在烙饼的妇女叫唐明香,今年已经64岁,她从15岁就开始烙马宋饼。她告诉记者,正在擀饼和揉面的俩人都是邻居,烙饼时一招呼,全都来帮忙,有和面的,有揉面的,还有擀饼的,分工明确,三四个人一上午就能烙200多张饼,够几家吃好几天。 烙一张马宋饼,四工序环环相扣 61岁的刘金社负责第二道工序:制作“剂子”。就是将一个饼的面团分成三份,并将其压平成面饼,其中两个面饼涂上一层油,再将三个面饼压成一体,两个油面压在中间。完成这道工序,刘金社只需要不到30秒的时间。别看揉面团简单,这也是个“技术活”。一斤面大约可以做成两到三个饼,这就要求面团大小均匀。 第二道工序完成后,今年同样61岁的唐瑞英便负责擀饼。只见她将“剂子”放在一个长约50厘米的擀面杖下压擀,很快,三层面饼合成的“剂子”就变成了一张薄如铜钱、形似圆盘的饼。娴熟的动作,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 第三道工序擀饼完成之后,唐瑞英将薄饼小心翼翼地卷在擀面杖上,顺势“滚”在鏊子上,烙饼这道工序便由唐明香负责。唐明香一手控制火候,一手拿一根用竹篾制成的长约1米的翻饼杖翻饼,一分钟左右,一张带着均匀细碎烙花的马宋饼就此“出炉”,散发着油盐麦面的混合香味,松软不失筋道。唐明香说,用大锅灶改成的鏊子是经过改良的,以防柴禾“炝饼”,让饼失去原有白嫩的颜色。 年轻的刘振花在一旁默不作声,别人说话她就跟着笑。她是唐瑞英的女儿,负责和面。“我别的技术不行,都是大婶们在这擀饼、烙饼。”刘振花不好意思地说。唐明香说,和面也是个技术活,要用温水,放入细盐,锤得恰到好处,还要反复揉、搓,直到质地光亮不粘手后用包袱盖上,才能保证揉面、擀饼、烙饼不费功夫,这不仅是第一道工序,还是特别重要的工序,而且还是个力气活。 刘金社告诉记者,她们从早上6时就开始烙饼,已经烙了200多张,这些马宋饼都是要送给亲戚的。今天给这家烙,明天给那家烙,搭伙干活,饼香诱人,人情温暖。 马宋饼人人爱,家家户户都会烙 唐明香说,她烙马宋饼的年头可真不少了,至今已接近40年。“从小俺娘就教俺烙马宋饼,烙好了马宋饼,送给亲友不说,平时俺就喜欢吃这口,家里老伴孩子都爱吃。”唐明香一边熟练地翻饼,还不忘和邻居们说说笑笑。她告诉记者,她们家烙马宋饼的手艺可是三代单传,姥姥小时候就烙马宋饼,后来将手艺传给了母亲,唐明香十三四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学着烙马宋饼。 “我是生在马宋村,嫁在马宋村。”唐明香说,在记者说了一句“好姑娘不出村”之后,她乐得前仰后合,不好意思地将脸靠近灶膛添柴禾,火苗将她的脸映得通红。 “之前,有支部队来了咱马宋村,据说有一个团。当兵的要吃饭啊,村民们就想办法给他们做饭。因为人多,村里管事的,就要求每家都要烙饼,每家烙上几十张,凑起来,就够当兵的吃的了。”唐明香说,这都是她母亲告诉她的,这才有了家家都会烙马宋饼一说。 马宋村文书吴曰瑞说,他们村确实家家户户都会烙马宋饼,但是急性子的人干不了,有些家里的女人性子急,就由男人烙饼。吴曰瑞说,他自己性子急,不会烙,只会吃,老伴、儿媳妇、女儿都会烙马宋饼,不光是清明节,平常都吃。大街上已经开了很多的饼铺,乡亲们自己想吃又不想动手的时候,就去买。 老店传人忙起来一天只睡仨小时 在营丘镇镇政府东侧约200米路北的一家标着“桥头老店正宗马宋饼”的小铺子里,唐宗礼和吴帅英夫妻俩正在烙饼,他们一个擀,一个烙,一张马宋饼不用两分钟就可以完成。今年40岁的唐宗礼开铺子已13个年头,从27岁开始烙马宋饼,他就一天也没闲着,平均每天至少要烙400多张,尤其是每年清明节,他家每天都要烙上千张饼。 “昨天晚上11点才睡的,今天凌晨2点就起来烙饼,订单太多,还要送给亲友。”唐宗礼说,现在烙饼几乎成了机械动作,他和妻子每天一坐就是20个小时,肩膀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 说起妻子吴帅英,唐宗礼除了心疼还有骄傲,因为她就是马宋饼第13代传人吴俊三的女儿。提到父亲吴俊三,吴帅英不好意思地笑了,虽然父辈手艺高超,但她小时候没有多练习,只学了些皮毛。吴帅英说,父亲当年烙了马宋饼,就用扁担挑着去卖,马宋饼凉了之后也照样好吃,还是那么筋道,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宗礼说,除去清明节,平时他们每天都得烙400多张马宋饼,每张饼卖两块钱,赚5毛钱左右,日子过得还行。“现在订单还有2000多张饼,还得使劲干三四天,这段时间过了就能休息会儿。”唐宗礼就是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是左右翻飞地烙饼、翻饼,一刻也不闲着。 谈到烙饼手艺的继承,唐宗礼说不想让孩子继续烙饼了,简单学一下,以后想吃的时候能自己烙就行,但是为了祖宗手艺的传承,他和妻子还是在收徒弟,正儿八经地教他们手艺,将马宋饼这项名吃传承下去。唐宗礼说13年来,他陆续教过十几个徒弟,有的徒弟在镇上或者别的地方已开店挣钱了,看着徒弟有了养家糊口的手艺,夫妻俩都很开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