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于效航年轻时拍摄的四通捶规范姿势照片。 |
|

|
|
四通捶虽是中华传统名拳,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在潍坊地区传授,很少对外交流,导致外界对四通捶的了解不多。现年73岁的潍坊四通捶第七代传人于效航,对某些动作进行了改进,使四通捶在技击的同时又具备观赏性。于效航在对外推广四通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交流大会上,他表演的四通捶在500多个优秀地方拳种中脱颖而出,入列山东四大名拳。
和弟子拍照绘图,整理出一套成形的拳谱 据于效航老先生介绍,他10岁开始习武练习长拳,后来又学习了摔跤翻杠子。1959年至1962年,他跟随四通捶第五代传人王树芝、陈锡奉(两人均为四通捶第四代传人武玺珏之弟子)学习四通捶,因为客观原因,于效航跟两位传人只学习了四通捶的基本功。1963年夏天,于效航途经四通捶第六代传人王明春的拳场子时,被王明春所练的招数所吸引,遂上前与王明春交谈,并练习了四通捶的基本功。于效航敏捷的身手和良好的体格,给王明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给于效航留下了家庭住址。1965年夏天,经友人介绍于效航拜王明春为师,系统学习四通捶。 1972年,著名武术大师赵汝章、于海带领山东武术院来潍坊演出,于效航也参加了当晚的武术演出,演出结束后两位武术大师对于效航的四通捶表演鼓掌叫好。 之前历代传人习练四通捶基本是言传身教,没有留下详尽的文字记载和姿势图形。征得恩师王明春同意后,在王明春的指导下,于效航把四通捶所有的动作练习规范到位后,由其弟子王志禹拍摄成了156张黑白照片。为了整理出一套成形的四通捶拳谱,于效航让擅长绘画的弟子王斌,按照照片上的图像形状,把四通捶的每个动作绘成图谱。于效航根据图谱的动作要领,自己又勾勒上了标注动作先后的虚线头,并配上详细的说明文字。
观摩会上亮相,四通捶入列山东四大名拳 改革开放后,全国掀起了优秀地方武术拳种的挖掘活动。1982年8月,著名武术家沙国政老先生来到潍坊进行武术调研。于效航在潍坊市文化宫表演了四通捶,赢得了沙国政的好评。当得知于效航不仅四通捶表演得出色,而且还整理了一套图文并茂的拳谱时,沙国政表示将向国家相关武术部门推荐四通捶,以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传四通捶。1984年5月,全省武术挖掘大会在青岛举行,于效航在大会上表演了四通捶,经武术专家们评审,四通捶被评为优秀拳种。 1984年8月,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交流大会在甘肃兰州举行,全国500多个优秀地方拳种在此集中展示,各派武林高手一一亮相,于效航在会上表演了四通捶。经武术专家们评审认定,潍坊四通捶与烟台螳螂拳、聊城查拳、青岛孙膑拳被评为了山东省四大名拳,并入选《中国武术大辞典》,从此潍坊四通捶在全国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198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来潍拍摄《神龙威风》时,于效航作为武打演员参加了影片拍摄。1991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交流大会在我省泰安举行,于效航应邀参加了四通捶表演,表演结束后受到武术家蔡龙云好评。 根据身体优势改进动作,使其具备观赏性 于效航多次在全国或省级武术大赛上参加表演,他发现四通捶在动作上缺少观赏性。于是他根据自己的身体优势和对四通捶的领会,在不改变动作要领的前提下,对某些动作进行了改进,使四通捶在技击的同时又具备了表演的舞台效果。每当于效航带领弟子们在舞台上表演四通捶时,行云流水般的套路让台下的观众都感到意外,原来四通捶的动作这么优美。 在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交流大会上表演时,著名武术家杨松山意味深长地对于效航说,趁着年轻好好练拳,不要保守多教几个徒弟。在四通捶传承上,于效航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对四通捶的所学所悟传授给求学者。潍坊市区有很多人跟着于效航学习四通捶,青州也有好学者学艺,后来淄博也有了于效航的弟子,西藏、福建等地也有人慕名向于效航学艺。于效航的弟子多了,他叮嘱弟子们,不要轻易与别人动手。 于效航家里保存着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图片。他保存着四通捶传人王树芝、陈锡奉的黑白老照片,陈锡奉与弟子们习武场景的黑白老照片,对研究四通捶传承等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效航还珍藏着自己年轻时的很多四通捶规范姿势的动作照片,他说现在自己年龄大了,很多动作都做不到位了,自己的照片可以给年轻人当作参考。 1991年,于效航把自己表演的四通捶所有套路录制成光碟珍存下来。现在很多喜欢研究和学习四通捶的人,都到于效航老人的家里查看他整理的拳谱,观看他录制的光碟,他都热心接待并给予讲解。于效航说,自己对四通捶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非常希望更多的人习练四通捶,使四通捶发扬光大得到更好的传播。 ◎相关链接 山东四大名拳 山东四大名拳中除了潍坊四通捶,还有烟台螳螂拳、聊城查拳、青岛孙膑拳。 螳螂拳是传统的武术流派,是象形拳的一种,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烟台栖霞)所创。现在主要流派有“太极”、“七星”、“梅花”、“六合”。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双钩等。 查拳起源于聊城冠县,由回族人查尚义(又名查密尔)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其风格特点是姿势舒展挺拔,发力迅猛,动静有致,刚柔兼备,节奏鲜明,步法灵活多变,结构严谨,功架整齐。无论往返进退,上下起伏,力求协调配合,整个套路表现出一种潇洒剽悍矫捷的形态,是长拳类型中较为系统的拳种。在传统武术发展史上,有“南拳北腿山东查”之说。 孙膑拳附会为战国时期军事家齐人孙膑所创,但无文字记载。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该拳在上世纪20年代,在青岛开始广泛流传。蹲走跛行是该拳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孙膑拳在套路上最讲究手手相连,技击动作往往连发,很少有单击动作,给人以轮拳滚打的感觉,孙膑拳套路数段,每段都有重叠动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