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考生们已经进入临战状态,其中部分考生因为心理负担太重而出现了心理生理失调症状。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提醒说,越是这个时候,广大考生、家长和老师越应该正确对待高考,调节好考生的心理状态。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胥爱萍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来为孩子咨询睡眠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今年的高考考生,出现的症状也都差不多,容易失眠,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又不停地做梦,而且一有动静就醒。白天上课的时候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总担心会考到自己不懂的知识,甚至一想到考试就心跳加快。不少学生感到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特别容易发脾气。 胥爱萍说,这种症状是高考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失眠、紧张、恐惧、焦虑、烦躁、易怒、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由于高考而产生的心理生理失调症状,被称作“高考综合征”。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在高考压力太大所致,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因为外部事件引起个体自我体验到的压力无处不在。对于这种高考压力,每个考生都存在,但是每个人的承受力有所不同。如果考生对于高考压力有正确认识,则能对平时的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如果感受到的压力太大,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负面状况出现。 针对这种情况,广大考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在备战高考的同时应该学会放松和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比如,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各深呼吸10分钟。要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可去打球、听音乐,有意识地去体验快乐。老师要鼓励高三同学在复习备考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遇到挫折后,正确面对,不要否定自己,不要产生沮丧情绪。家长要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不要总和孩子谈高考、谈学习,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要多关心他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应及时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治疗。 (记者 曾庆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