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麻风村里一住半世纪,最盼亲人常来看看
2012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风村里一住半世纪,最盼亲人常来看看
◎记者走进青州市高柳镇麻风村探访◎13位老人大都身体残疾,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72岁的张明双老人脚部已经严重变形,每天的生活就是坐在自己门口晒晒太阳。
  于百志坚守在麻风村32年。
  由于常年患病,腿部和脚部变形严重,刘克智老人只能跪在地上接水。



  从青州市高柳镇向北走约10公里,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间,错落有致的几排瓦房里,久居着一群麻风病康复病人,他们经历过肢体溃烂甚至消失的痛苦,也承受过几十年被人歧视的折磨。在这个被他们称为“世外桃源”的小院里,肢体并不健全的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已是白发苍苍。4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他们身边,真实记录了他们的生活。

探访 被围墙圈起来的特殊村庄
  到达青州市高柳镇后,记者跟随青州市皮肤病防治站的工作人员乘车向麻风村进发。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宽敞的马路逐渐变成了狭窄崎岖的土路。在距麻风村还有1公里的地方,记者和工作人员决定下车步行前往。
  麻风村位于青州市高柳镇小交流村北部约3公里处,虽然名为“村庄”,其实只能用“院落”来形容。整个麻风村被一片片麦地和蔬菜大棚包围,四周有一圈围墙,似乎是告诉从此经过的人们,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几位老人见到来访者,纷纷聚拢过来。老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身患麻风病的特征,由于肢体溃烂,有的老人手脚已经扭曲变形甚至“消失”。一般麻风病患者都会有虹膜睫状体炎,他们的眼睛大多红肿不堪,风一吹,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努力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记者打量,显然,他们并不经常见到外面的人。
  据青州市皮肤病防治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麻风村最多时曾居住着300多名麻风病患者。随着大批病人或被治愈、或已离世,目前,麻风村只有13位已经治愈的老人长期住在这里。
院落 老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野菊花开满院子,梧桐花静静绽放,老槐树浓阴匝地,让人不由生出几分安静惬意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三百多人到现在的十几个人,麻风村的居住者逐年减少,很多房屋已经废弃、闲置,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有的房屋已经坍塌。老人们居住的房子大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建筑,最好的房子也是70年代末建成的。
  走进刘克智老人的屋中,记者发现,盆子、碗筷等生活用品都在地面上摆得满满当当。由于老人的手脚都有严重的溃烂,左腿只剩下一半,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只能靠双手的力量支撑着在地上爬行。“把东西放在地上,用的时候比较方便,如果放在桌子上等高处,拿着用的时候太麻烦。”刘克智告诉记者。
  走在院中,记者被一些“老东西”吸引,上世纪60年代的简易拖拉机、发电机,不太常见的折叠手术台……“这些都是以前的老玩意,虽然现在大部分都不能使用了,但正是这些东西陪着我们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张玉堂老人说,这里的老人们常常感到孤单,现在人少了,院里的空间也大了,有的老人就在空地上种些菜,养点自己喜欢的花草等。
  77岁的刘绪中年前托人买了只小羊羔,就拴在自己门口。“在这里住着其实挺舒服的,吃得好穿得暖,水电不缺,没事找个人打个牌,听听京剧,虽然由于身体原因种不了地了,但是我养了只小羊羔,也算是有个寄托。”刘绪中老人说。
窘境 一个月吃一次肉算好生活
  按照国家政策,麻风病患者可免费治疗,治愈后治疗后遗症所需的药物要自己购买。由于患病多年,老人们的身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损伤,手指弯曲、腿部残疾、眼睛看不清,身体较好的也都年纪大了,无法从事较重的体力活,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因此麻风村里的老人们生活比较窘迫。
  张玉堂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大片的土地,村民就种小麦,换了钱就大家一块用。现在村里大都是老人,身体状况也都不是很好,村里的地大都承包了出去,他们只留了10多亩地作为口粮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3位村民中,有的老人有生活补贴,超过60岁的老人有养老保险,一位未到60岁的老人生活补贴和养老保险都没有。
  贾兆海老人的身体还算硬朗,他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55元的养老保险金,但55元的养老保险金对于老人的生活来说却是杯水车薪。他告诉记者,年纪大了常感冒发烧,买药就得花掉一部分,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用品也需要钱,满打满算一个月最少也要150元。现在费用那么高,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
  “以前腿脚好的时候可以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现在走不动了,只能靠手摇三轮车。平时自己做饭,基本上很少吃肉,一个月能吃一次算不错了。”贾兆海说。
渴望 惧怕接触外界却渴望亲情
  整个麻风村,就仿佛一个超大号的家庭,几十年来,老人们各司其职、互相扶持,建立起了家人一般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彼此,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更加珍惜彼此。而老人们的心里最渴望的还是亲情。
  有的老人住进麻风村30多年来都没有亲属探望过。歧视让他们对外界有不少恐惧,身体上的残疾导致他们无法外出,对于外面的生活,他们是一群“陌生人”。
  贾兆海老人没有结婚没有子孙,现在只有一个老姐姐。“俺还有一个姐姐,现在她在外省,离这很远,好几年没有见过老姐姐了,具体多少年也记不清了。前几年外甥来过,给我带了不少东西。他们都比较忙,来的少,俺心里明白。”贾兆海对记者说。“俺很想念老姐姐,常跟她通电话,跟老姐姐通电话是最高兴的,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到她。”贾兆海的眼里溢出泪水。
  72岁的张明双老人,上个世纪60年代来到麻风村,由于患病,老人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手脚都有残疾,眼睛也已看不见。对于老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张明双告诉记者,他患病近50年,来到麻风村时是个小伙子,现在已经变成了老头子。他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残疾,不愿意跟外面的人接触。
◎故事
26岁时来到麻风村,一住就是50年
  张玉堂是来麻风村时间最长的老人之一,他十几岁进入青州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可没多久就患上了麻风病。得知自己要被送进麻风村治疗时,年轻的张玉堂很害怕,连夜跑去了东北,可是受当时医疗水平所限,他一直没有得到妥善治疗。他的四肢大幅度出现了萎缩,面容也开始变得扭曲,最后还是回到了麻风村,在这安了家。
  今年75岁的贾兆海26岁时就来到了麻风村,在这已有近50个年头。刚来到麻风村时,他被分配到伙房帮忙,每天要给300多人做饭,这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前几年身体状况变差,他才不再管做饭。
  贾兆海老人自己住在村东头的一间平房里,这是原来的食堂。屋里光线很昏暗,墙东头支着三口大锅,里面堆满了杂物,放在一旁的橱柜也落满了灰尘。在老人的屋外有一棵大槐树,树上挂着一个大“铃铛”,用锤子敲一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以前没喇叭,只能敲这个,全村人都能听见,他们就会来食堂打饭,现在这个东西也用不上了,村里的13位老人都是自己做饭。”贾兆海说。
◎坚守
两名工作人员坚守麻风村三十余年
  在麻风村,人们习惯说村里有15个人,除了已治愈的13名麻风病人外,还有两名是坚守在村中30年的老人,他们见证了麻风村村民的悲欢离合,他们是于百志和黄福萍。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于百志和黄福萍。今年63岁的于百志已是满头白发,1980年进入青州市皮肤病防治站后不久就来到麻风村工作,这一干就是32年。于百志告诉记者,刚开始听说要来麻风村时,他心里也害怕,但经过一段时间考虑,他决定来这个村子工作。于百志在2010年已退休,但由于村民的需要,他又回到了村子。黄福萍比于百志小6岁,也是1980年来麻风村工作的,只比于百志稍微晚了几天。
  于百志和黄福萍平时并不住在麻风村,他们住在离麻风村1公里的一处小院内。于百志告诉记者,他来到麻风村时,村里还有100多人,工作人员有17名,随着村子的没落,村民的减少,如今只剩下了他和黄福萍两名工作人员。他和黄福萍几乎每天都要来村子,询问村民的生活,帮助村民看病拿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关注
爱心团体和好心人都常来看望老人
  记者了解到,现在麻风村村民的生活已受到大家的关注,逢年过节社区义工、一些爱心团体和好心人就会来村子看望老人们。
  4月26日,潍坊市皮肤病防治所所长李金勇带领手术队一行6人来到麻风村,为村里适宜手术的患者做展畸残康复矫形手术。当天,他们为2名患者实施了足底溃疡清创术,为2名患者实施了兔眼矫形术,另外,登记了3例白内障患者的信息,准备上报省麻协,要求派眼科手术车为患者更换晶体。随后,潍坊市皮防所手术队对病人们进行了自我护理的培训和教育。
  记者了解到,市县两级皮防机构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捐助和社会募捐活动,每年为贫困患者开展捐助现金及衣物等活动。
  A6—A7版 文/图 本报记者 花凯 殷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