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素以“双城”著称,西城、东城相距仅100多米,中间有白浪河穿过。西城原为土城,明代崇祯12年改建为石城,外侧墙皮全用青石砌成,城高13.3米,厚8.3米。潍县城因其高大坚固,有“鲁中堡垒”之称。潍县战役之前400多年间,历史上从没有一支队伍攻克过潍县城。攻打如此严密设防的城市,华东野战军是第一次。 陈金城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 西城又称城里,是传统意义上的“潍县城”,城墙方圆8里,豪绅大户多居于此;东城亦称东关,为工商业区,城为椭圆形,城墙方圆10里。两城之间有5座桥相通,河水深约1米。 让9纵指战员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潍县的城墙,还有潍县的城防工事。早在抗战时期,日军就在此构筑了相当强固的防御工事,准备对抗可能由青岛登陆的美军。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地方军队和李弥的第8军又不断修筑近3年之久。整个城防体系以西城为核心,设有3道防线。第1道防线在外围,有大小90多个独立据点。第2道防线在城关。第3道防线才是东、西两城的城墙,城墙上有电网和上中下多层火力点。墙下5米左右筑有土围墙,围墙上设有大量地堡、暗堡。土围墙外是宽5米、深5米的护城河,水深近1米,壕外又有铁丝网、鹿砦等附防御物。整个防御体系呈辐射状,延伸至三四里以外,有点有面,既可独立固守,又可相互策应。 攻打如此严密设防的城市,华东野战军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潍县国民党守军指挥官、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45师师长陈金城对潍县的守备很有信心,认为“有相当把握”。战前,他自诩“潍县城防工事深沟高垒,金城汤池”。曾对部下扬言:“我们有这样坚固的城堡工事,又有优势的空军。只要屯足粮弹,打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摧其坚,夺其魁”,采纳聂凤智的方案先攻西城 潍县战役先打的西城,西城的北城墙是当时的主攻方向。作出这个决策,是兵团司令部采纳了9纵司令员聂凤智的建议。当时各方面共提出3个作战方案:(1)先攻西城,后攻东城;(2)先打东城,后打西城;(3)同时攻打东、西两城。作战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各方案的利弊。 早在部队开动之前,聂凤智就亲自带领各师师长、部分担任主攻任务的中下级军事干部及少量侦察部队,于3月底提前进到潍县城附近,实地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先攻西城的方案是在反复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会上,聂凤智向与会人员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潍县东、西两城相距只有一百多米,是一个防御体系,而且西城高于东城5米。即使拿下东城,部队要在已有减员的情况下,再攻击重点设防的西城,势必更加困难。相反,以硬碰硬,先攻西城,敲掉敌人的指挥机关。然后依托西城,居高临下攻东城,将更有把握。此即兵书上所说“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许、谭两位首长经仔细推敲,决定采纳聂凤智提出的方案。鉴于潍县城守军处境孤立,援敌难救,兵团决定采取稳打稳扎、逐次歼敌的战法,先肃清外围,再攻击城池。会议决定:9纵担任主攻,由西城城北和城西进攻(后因西关没有拿下,改为从城北全力进攻);渤纵由西城南面配合进攻;13纵负责阻击青岛西援之敌;7纵负责阻击济南东援之敌。 73团爆破排遇意外丧失战斗力,79团突上城头 4月23日18时,总攻开始。365门炮同时开火,朝着预定的城垛、城门楼、碉堡、地堡等目标猛轰。炮击持续1个多小时,预定的目标基本上被摧毁,敌人的火力被完全压制。 炮击后,迅速开始护城壕爆破。27师79团3营爆破掀起的大量土方正好将深、宽各5米的护城壕填平,壕沟内侧只剩下半米多高的一个坎儿,很容易通过。27师79团2营和25师75团的爆破效果也很好,但25师73团和27师80团的爆破效果不很理想。内爆之后,突击部队马上开始攻城。79团6连和7连分别迅速越过已填平的壕沟,直扑城根,从土围墙内侧向敌人的地堡、暗堡发起攻击。两个连队猛打猛冲,迅速向两侧发展,只用了20多分钟就肃清了城下工事里的敌人,为后续部队的爆破和登城,扫清了障碍。 就在这时,73团阵地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故,对整个攻城行动造成不利影响。炮击结束时,73团1营副营长到前沿检查爆破准备情况,不小心绊到炸药包的拉火线,导致炸药爆炸,爆破排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事发后,73团重新组织爆破人员和器材,延误了攻城时间。由于73团是9纵的中坚力量,它不能及时投入战斗,直接影响整个攻击行动,全线的爆破命令迟迟不能下达。 直到午夜12点多,爆破命令终于来了。79团3营各组爆破人员冲向城墙,几次爆破下来,城墙上被炸开个三四米宽的大口子,塌下来的石土堆了个斜坡。3营迅速突击,8连1排排长王玉伦带着1排冲上城墙,控制突破口两侧。王玉伦立即拔出信号枪,连打两发红色信号弹,宣告8连登城成功。8连也因此于战后被9纵授予“潍县英雄连”称号。 很快,2营4连也登上了城墙。4连一部向东与3营打通取得联系,另一部向西猛打,打算与右邻的73团取得联系,但遭到敌人猛烈反击,一直不见73团登城。这时,其他3个团打得都不顺利,整个阵地上,只有79团登上城头。这时,国民党军在全力反击,为了守住突破口,79团参谋长丁亚冒着炮火登上城墙指挥战斗,这给城上战士以极大的鼓舞。 天刚亮时,国民党军使用预备队开始从城墙上东西两侧向79团的突破口展开猛烈反击。这时,攻城部队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建议:一是主张继续组织攻城;二是主张先撤下来,晚上重新组织进攻。聂凤智很快与几位首长交换意见,下定坚决打下去的决心,命令73团白天强行登城,坚决突破。 中午时分,国民党军的反击弱了下来。79团仍然坚守着城墙突破口,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战后,79团因为在潍县战役中的突出表现被华东局、华野授予“潍县团”称号,这是华野首次授予团级单位荣誉称号。 仅保留两段 北城墙残垣 潍县西城城墙在解放后的城市建设中,绝大部分已经拆除,现仅保留北城墙残垣两段,各有10余米长,位于今北马道街以北、向阳路东西两侧。这就是当年25师73团夺取的第二个突破口东侧的城墙。 潍县英雄连 锦旗的来历 2004年,潍县战役时担任27师政治部宣传科通讯员的兰培琮老人,在天津武警81师师史馆看到“潍县英雄连”的锦旗时,讲述了一段关于这面锦旗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这面旗竟是用王耀武空投给陈金城的锦旗改做的。 战役结束后,兰培琮老人接受了寻找制作锦旗布料的任务。他从79团宣传干事孙英那里找来一些布料,其中有一面紫色缎子面料的锦旗,上面有“金城难攻”4个大字,上款是“赠给整45师全体将士”,下款是“第二绥靖区长官司令部”。孙英说,这是他从敌45师师部拿来的,据说是王耀武为鼓舞守军士气从飞机上投下来的。兰培琮看到这面锦旗的质料很好,便把上面的字拆掉,擦洗干净,交给文工队的杜秀彬等人,做成了“潍县英雄连”这面锦旗。当时有人风趣地说:“这面奖旗还是解放成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