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五一"生活记录
 
标题导航
面朝大海25载,护坝员看不到春暖花开
2012年05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朝大海25载,护坝员看不到春暖花开
  常年在海边劳作,护坝员于敦明的右手手指关节已僵硬。
  马建亭找出一张报纸,将斑驳的墙皮盖住。
  涨潮了,于敦明脱下身上的标志服招呼赶海的人靠岸。
  看到有几块石块在坝底的通道上“挡路”,几个人三下五除二将其清理干净。
  护坝员们在检查器械。



九人坚守昌邑最北部潍河、胶莱河入海口蒲东大坝,常年巡查防范各种突发险情
  在昌邑市最北部潍河、胶莱河入海口处的蒲东大坝上,常年住着九名护坝的守护者。冬天的海风冷酷无情,春天花开的季节他们也看不到桃红柳绿……从上个世纪的1987年到今天,25年的时间,他们从青春年少开始就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大海为伴,守护着作为昌邑安全屏障的万米拦海大坝,自身也成了一道不变的“风景”。

◎护坝
不管吃饭睡觉,随时准备着上坝观察
  建设蒲东(附近有河称蒲河,大坝在蒲河东、北边)防潮大坝以前,潍河入海口和胶莱河入海口之间是遍地荒滩,一马平川,每当大海涨潮时海水就会冲击溢漫到下营镇的东营村和西营村,房屋被泡倒、道路被冲毁,给这里的村民造成很大的损失。大坝建成后,荒滩上相继开发建成了5万多亩虾池、鱼塘、盐田,成了当地村民、昌邑市财政收入的聚宝盆。
  4月24日上午,记者从昌邑城区辗转30多公里来到蒲东大坝4号闸,通往4号闸的简易道路两旁新建设的盐田成片、成方,但给人的感觉还是荒凉、绝少人烟。顶着强劲的海风,记者走进了大坝4号闸东侧守护人员的“营房”,这里住着4名护坝员。已是中午时分,炊事员已经做好了饭菜,一名身材魁梧的护坝员听说记者来采访,顾不上吃饭,赶紧跑去宿舍收拾早上起床后还没收拾的被褥,他叫董俊海,从18岁开始护坝到现在已经25年了。护坝员马建亭和谢相国、于敦明三个人因为下午还要早去巡查,先开饭了。简单的白萝卜炖粉条,炊事员蒸的大馒头,一杯当地的普通白酒,这是他们今天的午餐。
  “其实单位规定工作期间不允许喝酒,今天天气不好,为下午巡查补路驱驱风寒,少喝点领导知道了也不会怎么批评我们,偷着喝点,呵呵,误不了工作。”50岁的谢相国说着,和其他两个哥们儿咂了一口酒,边吃馒头边喝酒的样子逗笑了炊事员付红久,他也忍不住拿起酒杯“嗞”了一口。
  今年46岁的于敦明咬一口馒头没说话,记者注意到,他的右手几个关节上有厚厚的老茧,因为长期与石头打交道的关系,他双手的背面黝黑、粗糙,手指关节已僵硬,筷子是握在手里的,他几次想夹起碗里的粉条结果都掉在桌上,他干脆低下头嘴靠近菜碗,把粉条“划拉”进嘴。
  在这个简陋的“餐厅”地面上,还放着一捆菠菜几捆面条,这是他们近几天的给养。几件防水衣就放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谢相国说,就算吃饭的时候,也要随时准备着,今天天气预报说是风浪天气,一有情况,哪怕吃着饭睡着觉也要随时上坝观察,防水衣放在餐厅是以备不时之需。记者发现这几名护坝员虽然年龄不等,但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脸色黑红皲裂。他们笑侃,这是大海、海风的馈赠!

巡查时海风吹得人眼睁不开脚站不稳
  “蒲东大坝最初由全市(昌邑)22处乡镇(最早的建制)共同建成,全长13157米……”在蒲东防潮大坝4号闸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块版面,一块是蒲东、潍东防潮大坝及滩涂示意图和简介,一块是昌邑市沿海经济开发综合执法局大坝科职能介绍。这间办公室,由于潮湿,墙面斑驳陆离,很多地方露出黑褐色的墙体和砖块。
  走进马建亭的宿舍,记者注意到,他们宿舍东侧床南头上方的位置,一大块墙皮已经掉落,马建亭赶紧搜罗出屋内唯一的一张报纸准备糊上。他告诉记者,因为靠海湿气大,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听到墙皮掉落的声音。由于屋内非常潮湿,为了驱寒现在还离不了“小太阳”取暖器,中午、晚上都得开上几个小时。记者摸了一把床上的被子,感觉是洗过还有没完全晒干的样子。“我们的被子几乎天天都晒,晒干了一拿进屋就这样,习惯了!”
  中午12时许,吃过饭的护坝员们穿上了橘红色的标志服,扛上铁锨,又开始了下午的巡坝工作。领头的谢相国对记者说:“以往我们每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坝段,但是今天天气不好,天气预报说有风雨雷电,所以我们临时决定一起进行巡逻,遇到突发情况也好有个照应。”蒲东大坝自东向西犹如长龙卧波,坚不可摧的躯体阻挡着海水的侵袭,守护着堤坝南侧的福地、幸福家园。护坝员们首先来到驻地西侧的4号大闸,马建亭和于敦明爬上大闸的顶端,检查器械,然后,两人又一次检查了大闸上的电缆和供电设施,确保在恶劣天气来临时大闸不会出现故障。“这是我们每天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虽然大闸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但是我们从来不敢掉以轻心!”谢相国对记者说。
  检查完4号大闸,他们沿着东西走向的大坝开始进行巡查,此时,海边的风力已达五级,海风吹得记者几乎睁不开眼睛,更无法在大坝上站稳,护坝员的工作依旧照常进行,看到有几块石块在坝底的通道上“挡路”,几个人三下五除二将其清理干净。“必须保证道路的畅通,有时候天气不好的时候,晚上也要出来巡逻,被石头绊倒,很容易发生危险。”谢相国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工作,他们一天要进行8个小时。

25年巡查,每人走路达七万五千公里
  平时,这些护坝人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看守并检查大坝,注意观察大坝情况;二是维护大坝围起的这块区域内的30多公里长的道路。
  董俊海告诉记者,检查大坝情况,每个月例行一次,到了风暴潮或者暴雨较多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检查。平均一次来回就是20公里,每年能达到30次。25年,仅巡坝的行程,每个人就不下一万五千公里。为了强化每个人的责任心,董俊海他们将30多公里的道路分成了责任段,每人一段。
  “头几年,我们工作量不小,一天12方的土铺到路上,一天八九个小时,基本闲不着。”马建亭对记者说。在2号闸工作的大坝科副科长谢相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维护道路,平均每人每年的行程能达到3000公里,25年就是七万五千公里。25年间,他们在大坝上走的路,足足能够绕地球转近两圈。
  从这里通往外界的那条简易道路改成砂石路以后,董俊海他们回家的次数多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牵挂让他们觉得,哪怕是每天来回奔波40多公里也值,所以除了值班,他们都会骑着摩托车回家。
  在2号闸,有一条小狗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显得格外引人注意。“这狗见了人就兴奋,在这里一天就能见到三四个人。”谢相国爱抚着与朝夕相处的“伙伴”说。大坝上虽然人迹罕至,现在随着沿海一带的开发建设,还是有不少附近的人过来玩。尤其到了夏天,开车过来的人为大坝增添了不少活力。来玩的人多,发生的意外事故相应的也多。有一年夏天,昌邑市卜庄镇北尹村两名女孩来3号闸附近玩,不慎落入四五米深的海水中。当时正在那里巡视大坝的马建亭听到后,立即跳入水中去搭救二人。最终,凭借良好的水性,马建亭成功将两人救了上来,而他的脚趾头和小腿则因为碰到了石头而鲜血淋漓。

◎回忆
当年曾“一觉醒来,发现窗户没了”
  1987年深秋,蒲东防潮大坝建成,当年冬天,几名年轻的护坝员分别入住大坝2号闸和4号闸处的管护房。虽然已经考虑到了环境的艰苦,但是入住之后,他们才知道面对的艰苦要超出他们的想象,没有淡水,没有邻居,还有可怕的寂寞。
  董俊海,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人,现任昌邑市沿海经济开发综合执法局大坝科科长。1987年冬天,还不到18岁的他和伙计们来到了大坝的2号闸和4号闸上班。看着眼前这个不善言辞的壮汉,记者怎么也不能想象出25年前青春年少的他,是如何在这片不毛之地上扎根,成长,与大坝融为一体的,一待就是25年。董俊海告诉记者,火道村离4号闸有25公里,来回一次很不容易,为了便于工作,他和同事们干脆就住在当时草草盖起来的5间管护房内。
  冬天,北风肆虐,为了防止海水侵袭,也为了抵御风寒,他们把管护房北侧的窗户都用砖块砌了起来。“有天早上,我一起来看见屋里一地水,房间里也亮堂了不少,冷得出奇。回头一看,原来是晚上涨大潮,浪头把窗户上的砖块都打掉了,窗户上的玻璃就碎了。”董俊海对于当年“一觉醒来,窗户没了”这件事情记忆犹新。
  除了海潮,海风的威力也让他们心有余悸。“风大的时候,尤其是风暴潮的时候,风力能达到十级,巡坝的时候几个人要用绳子捆成串,防止被吹下大海。”回忆大风的情况,董俊海这样说,要不是他一米八九的壮体格,说不定都能被吹到海里。
  因为艰苦,先期上坝的几个人选择了离去,而董俊海、马建亭、谢相国、于敦明等人像盐碱滩里的红柳,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大坝初建成,最难熬的就是没有电
  当时,在大坝上工作的一共有八个人,他们当中离家近的也在15公里以外,路远交通不方便,每次从家里回来他们只好带上五六天的饭住在管护房里。“冬天还好,饭菜保存的时间能长一些,到了夏天,带的馒头一天就变味,没办法只能把长了毛的馒头剥掉皮吃,淡水也是从家里带。”马建亭对记者说。
  说起吃饭来,马建亭对一件事情记忆最深。那是1988年的冬天,已经临近春节,人们大都放假回家准备过年了,董俊海和马建亭留在大坝上值班。当时值一个班是5天,两人一班。到了将要换班的时候,天降大雪,道路无法通行,董俊海和马建亭被困在了管护房内。
  由于当时通讯技术落后,他俩和外界断了联系。饭不够吃了,两人只好到附近的养虾场里找人“要”了点米面,用屋里的小铁锅,熬成糊糊充饥,继续坚守着岗位。到了第8天,路还是不能通行,两人弹尽粮绝,养虾场里也借不到东西吃了。饥肠辘辘的两人看到炉子旁还有三片白菜帮,那是前几天剩下的,还没来得及扔,顾不得许多了,两人捡起这几片菜帮在衣服上蹭了蹭就塞进了嘴里。
  大坝初建成,护坝的日子里,最难忘的也最难熬的就是没有电。晚上,蜡烛和手电筒成了他们的眼睛。2000年,单位给管护房安上了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安上了风力发电机,只能供应照明用电,我们试着用它来看电视,可是看不了几分钟电压就不行了。”马建亭回忆。
  2008年,经过协商,4号闸从附近一家养殖公司的供电线路接上电线,结束了20年没有电的历史。“2008年,我们看上了电视,漫漫长夜不再难熬。”这是董俊海、马建亭和伙计们最高兴的一天。
  2号闸通电,则更晚一些。2008年,华能风电在昌邑市北部地区投资建设风能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安装风电机组33台。工程需要对道路进行拓宽加固,当时2号闸附近的蒲东大坝道路借机得到了拓宽,而2号闸的管护房则进行了拆除重建。重建之后,2号闸虽然也配备了风扇、电视等常规电器,可是由于仍然没有解决电的问题,这些电器成了摆设。直到2011年,他们才步入了有电的生活。
  现在,4号闸、2号闸管护房里的驻守员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最起码淡水供应不成问题了。

◎自豪
先后应对了三次较为剧烈的风暴潮
  随着在大坝上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董俊海他们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看看风向和时间,算算日子,基本就能知道今天的潮有多高,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本事’。”董俊海告诉记者。虽然冬天的大风和低温让他们叫苦不迭,但是相对冬天,他们更不愿意过夏天。这里连棵树都没有,日头就像贴在身上,躲都没地方躲,回到屋里也没有一点风,一动一身汗。一个夏天,他们就能晒脱好几次皮。
  每年,昌邑市北部沿海总要迎接两三次甚至更多的风暴潮。应对风暴潮,是对护坝人的考验。据了解,大坝建成以后,先后应对了三次较为剧烈的风暴潮,分别是1992年、2003年和2007年,其中以2003年那次最为猛烈。
  2003年10月11日至12日,昌邑市北部遭受了热带风暴的强烈袭击,风力达到10级以上,浪高达到8米,潮水位为3.27米。对这次风暴潮,董俊海他们记忆颇深。“一个浪头过来,坝上5米多宽的路接着就不见了。”护坝,越是天气不好,他们越要迎着暴风骤雨上,因为这时候是大坝最容易出事的时候。2003年那次大潮来的时候,董俊海和伙计们全员上阵,狂风中分头巡逻坝情。“说话根本什么也听不见,只能是慢慢挨着到管护房。”马建亭回忆说。风暴潮过去,昌邑市组织对冲毁的大坝进行整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作为施工人员的这些护坝人,每天早上5时就到工地上开始干活,晚上干到9时多才停工。拼了三个月,大坝整修完成。
观海经验让护坝员有了精准判断力
  记者去采访时恰好遇上阴天,天气预报上也说是风暴天气,记者问,这样的日子他们是不是会紧张。谢相国说,今天虽然会有风暴,但现在刮的是南风,影响不是很大,水位可能会上涨,但涨得也不会很多。长期的观海经验已让他们有了精准的判断能力,谢相国总结的是,农历每月初三、十八以及东北风赶上下雨的时候最危险,这个时候会有大潮。
  采访中记者发现,护坝员马建亭的背有些驼。了解后得知,由于这里常年风大、湿度大、气温低,护坝员们的关节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风湿一类的疾病。
  冬去春来,当初的荒滩,正在成为滨海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昌邑市加快了滨海开发的脚步,在下营镇成立了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滨海开发如火如荼,作为滨海地区的第一道屏障——蒲东大坝,时刻在护卫着这片热土。
  25年守护、25年奉献,邑蒲东大坝上的这些护坝人,如今初衷不改,依然在坚守着,奉献着。
  A12—A13版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郑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