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五一"生活记录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与“基地”成员
对曾是“基地”二号人物的艾曼·扎瓦希里比较冷淡,看重年轻新秀阿提耶。因手头“资源”减少,他规划恐怖袭击时变得有些“臆想”,一些大胆攻击性言论甚至遭下属非议。
整改“基地”
本·拉登反对类似“像割草机割草一样”的袭击手法,开始尝试制定“基地”及附属组织的行为准则。
更名
他考虑过给“基地”组织更名。他认为,美国已经基本停止使用“反恐战争”这一说法,转而用“基地”组织来指代恐怖主义,这为“基地”组织造成了“形象问题”。 |
|

|
|
◎准备改变袭击手法,定“基地”及附属组织的行为准则 ◎丧失数十名核心成员,最后实际已是“遭削弱的头目” 《华盛顿邮报》当地时间5月1日报道,“基地”组织前头目乌萨马·本·拉登在生命中最后几个月寻求“整编”“基地”及其附属组织,意欲改变袭击手法,以“重塑”形象。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表示,美国将公布部分在“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住所缴获的文件。 有时因琐事而烦恼 5月2日是本·拉登遭击毙一周年。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美国政府多名现任和前任官员,勾画出本·拉登最后日子里的“思考”。 《华盛顿邮报》5月1日报道,本·拉登被视作“基地”的“首席执行官”,全面介入各项事务,从应对财务危机到招募成员,从指挥前线作战到挑选遭击毙头目的替代人选……他有时因世俗琐事而烦恼,如索马里青年党应种植何种农作物。 材料显示,本·拉登尽管藏身巴基斯坦,却与全球各地的副手们保持联络,许多方面“亲力亲为”,包括“基地”行动策划和战略思考以及向袭击者下达命令和提供建议。 “他不是隐士,是一个全球恐怖组织的首席执行官,”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反恐官员、白宫反恐顾问布鲁斯·里德尔说,“他与分散在全球的‘基地’成员保持联络,指导他们发动恐怖袭击。” 攻击性言论遭非议 美军最近几年利用无人驾驶飞机空袭,炸死“基地”多名领导层成员。 白宫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4月30日说,本·拉登为如何招募恐怖“天才”发愁,认为“新出现的一些低级别头目缺乏经验,可能导致重复犯错”。 不过,材料显示,他对曾是“基地”二号人物的艾曼·扎瓦希里比较冷淡,看重年轻新秀阿提耶·阿布德·拉赫曼。后者2011年8月在巴基斯坦遭美军空袭身亡。 美国反恐部门一名高级官员说,本·拉 登控制的“基地”已丧失数十名核心成员,他最后实际已是“遭削弱的头目”。因手头“资源”减少,他规划恐怖袭击时变得有些“臆想”,一些大胆攻击性言论甚至遭下属非议。 “那是典型的‘总部对前方’心理,”这名官员说,“总部认为,它知道更多,从而指挥前方做某些事。前方管理人员则说,‘老板,你不了解我们正面临何种压力’。” 制定新的行为准则 本·拉登最后几年试图管理“基地”这一散乱网络,寻求重新掌控松散依附的各派别以及一些独行者,包括从也门到索马里的一些武装团伙。原因是,他认为后者玷污“基地”名誉,抹黑“基地”核心理念。 阿提耶在本·拉登生命最后一年中扮演重要角色,试图帮助后者掌控发生在伊拉克和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袭击。他在本·拉登支持下开始尝试制定“基地”及附属组织的行为准则。 美国政府机构研究“基地”的顾问雅雷·布拉赫曼说:“直到最后,阿提耶一直试图控制中东地区的袭击。他和本·拉登仍痛恨西方,但觉得在穆斯林国家发动袭击有损他们 的公共形象。” 《华盛顿邮报》提及,本·拉登反对类似“像割草机割草一样”的袭击手法。“他对这种袭击感到不安,”一名美国情报部门前官员说,“他觉得,那与他规划中的‘基地’前景相冲突。” 对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炸弹袭击未遂事件,本·拉登不满。作家琼斯说,那并非因为这名恐怖大亨担心平民丧生,只是不满嫌疑人费萨尔·沙赫扎德宣誓效忠美国后策划袭击。 “大家知道,不允许对敌人说类似谎言,”本·拉登在一份材料中写到,那会对“基地”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他说,全球部分地区一些武装人员因“违反誓词、不诚实”而受到质疑。 将公布缴获的文件 布伦南4月30日在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发表讲话时说,美国将于本周在西点军校打击恐怖活动研究中心网站上首次公布部分在“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住所缴获的文件。 这些文件是美军特种部队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镇本·拉登藏身住所带回文件的一部分。 布伦南说,其中一份文件显示,由于“基地”组织大量中高层领导人被打死,本·拉登对接替他们位置的低层领导人感到担忧,认为他们缺乏经验,可能重复犯错。 此外,这些文件还显示,由于美方封锁,“基地”组织高层与其下级和分支机构沟通困难,本·拉登建议其主要副手们离开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部落地区,到没有美军无人机巡逻的地区去。 此外,这些文件还显示,本·拉登考虑过给“基地”组织更名。他认为,美国已经基本停止使用“反恐战争”这一说法,转而用“基地”组织来指代恐怖主义,这为“基地”组织造成了“形象问题”。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