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精神
 
标题导航
整天赶山路送信,14年骑坏三辆摩托车
2012年05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天赶山路送信,14年骑坏三辆摩托车
安丘投递员刘金明在完成30余个村庄的投递工作外,还帮村民买农药化肥,代缴费用领工资
  山路难行,刘金明只能加油门推着摩托车上山。
  刘金明帮助村民们带农药。
  刘金明在投递信件。
  午饭是馒头、咸菜和水。
  第一时间将报刊送到村民手中。



  刘金明是安丘市邮政局庵上邮电支局一位普通的山村投递员,14年来,他负责安丘市石堆镇30余个村庄的投递工作,每天行程七八十公里,一共走了多少路他自己也记不清、数不清。春天杨絮纷飞张不开嘴,话也不敢说;夏天酷热捂起痱子,又痒又痛;秋天蒺藜扎坏车胎,走一路补一路;冬天寒风刺骨,冻得手脚失去知觉。山村投递员的工作充满了艰辛,刘金明却从未倦怠,他在完成投送任务的同时,还主动帮助村民买种子、农药、化肥,代缴电费和电话费,村民们视他如亲人。
14年来每天骑行七八十公里
  4月24日上午,记者在安丘市邮政局庵上邮电支局初见投递员刘金明。他一身深绿色的工作服,推着一辆布满灰尘的摩托车,摩托车脏得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投递袋内装着满满的信件。当天,除了投送任务外,还有十多位村民托他购买农药。另外,在他的工作服里面的口袋里,还装着四百多元钱。“这是车厢村71岁村民李万祥的退休金,我得当面交给老人。”刘金明说。
  今年45岁的刘金明是安丘市石堆镇庵上社区人,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22岁,在邮局干营业员;儿子今年17岁,还在上中学。他原来在一家工厂干出纳,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停产倒闭了。1998年,他便应聘到了邮局做了一名投递员,负责安丘市石堆镇30余个村庄的投递工作,每天行程七八十公里,一转眼就是14个年头,他也记不清走了多少路。
  在安丘市石堆镇有一个迷牛寺村,地处群山之中,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去。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刘金明上山,半米宽的小路蜿蜒盘曲,走着走着忽然变成了碎石道,一旦走不好,整条小腿都会陷进去,刘金明只好把车加足油门,只见摩托车的后轮飞快转动着,打飞不少石子,形成了一条深深的车辙,好不容易才将车推上了山坡,刘金明却停住了,“在这里停一下,一来是歇歇,二来是让车胎冷却一下。我的大部分车胎就是在这里被磨坏的。”
  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刘金明继续前行,赶到迷牛寺村后,哪家哪户有信件,他心中有数。每到一户农户家中,他都能聊上一两句家常,十分受欢迎。

午饭就是两个馒头几片咸菜
  通常,刘金明的午饭就是馒头和咸菜,偶尔吃点泡面。“我们是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个月工资有限,实在吃不起好的。就算吃得起,荒郊野岭的,也没处去买啊。”
  水是喝的最少的,土是吃的最多的,刘金明的嘴唇不管冬夏都会很干涩。每天早上出门前,他都灌上满满一壶水,再带上几片咸菜和两个馒头。有时候实在吃得厌烦了,就改成两包泡面。说是泡面,刘金明也多是干吃,如果午饭的时候正巧走到村子里,向乡亲们要点热水,借人家的碗筷才能把面泡着吃。
  因为每天要送大量的报纸和信件,他的午餐时间只有五六分钟。“我们的时间赶得很紧,为了能早点送完,路上耽误的时间肯定是越少越好。”
  当天中午,他正好送信到了孝仁泉村,于是向村民要了一壶开水,随便找了个地方停下车,从投递包里拿出准备好的馒头和咸菜就啃了起来。“现在天暖和了,要是在冬天,有时连午饭都吃不上。”原来,山村的冬天格外的冷,他带的馒头被冻成了硬面疙瘩,扔到地上都当当作响。
◎乡亲心声
他就是俺的亲人
  “刘师傅这些年来真帮了我们不少忙,种子、化肥、农药,只要我们开口,他第二天就给我们送到家门口。”4月24日下午,上株梧村村民魏师傅收到刘金明送来的农药后跟记者说。
  孝仁泉村村民69岁的张栋梁告诉记者:“俺们这里离安丘20多公里,去一趟要一天才能一个来回。现在年龄大了,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孩子又不在身边,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小刘了。”据了解,张栋梁的儿子在外地,刘金明总是在第一时间将信件送到老两口的手中,而且老人家中每年的化肥、农药也都是由刘金明买好,再送上门。“要是没有小刘,我们这两把老骨头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罪呢,小刘就是俺们的亲人啊。”
  为村民送下农药后,刘金明又骑上摩托车直奔车厢村,他要把口袋里的四百多元钱给李万祥老人送过去。刚一进李万祥家的门,就听到屋里传出了声音:“这动静肯定是小刘来了。”此时,71岁的李万祥老人正陪着103岁的老母亲说话。
  见到刘金明进屋,两位老人都很高兴。原来,母子俩日常生活就靠李万祥那不到2000元钱的退休金,车厢村离县城有10公里远,他们自己出门去取太不方便,托别人取钱又信不过,最后只好委托刘金明。如今,李万祥的存折都放在刘金明家里,刘金明每季度帮他们取了钱并送到家里。“我谁都不信,就信小刘。这人老实、本分,我就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李万祥说。
  “自从小刘来了,我的生活就不一样了。照顾老母亲对我来说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每天小刘都会来我家看看,遇到背柴火,搬面粉的事,他就帮我干。”李万祥说。
  除了帮助村民购买种子、化肥外,村里大多数村民家的电费和电话费的缴纳也落在了刘金明的身上。采访中记者发现,刘金明随身带着个小本子:4月24日李大爷家要缴100元的电话费;4月25日张老弟家要缴50元的电费……刘金明把这些都一一记在了本子上,每天投送结束,他都要把这些事情仔细核对清楚,才回家吃饭。
甘苦
  骑坏俩自行车仨摩托车
  在刘金明家中,停放着三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三辆车的座椅都被磨损地不像样子,车胎已经看不出胎纹,其中一辆踢上一脚就会散了架子,但是刘金明却当它们是家里最值钱的宝贝。“这是我干投递最近10年来骑坏的摩托车,它们已经不能再修了。”刘金明说。
  据介绍,刘金明所负责的投递区域是安丘市石堆镇内,地处丘陵地区,道路崎岖且难走。“最开始我是骑自行车送信的,一天下来人就像散了架子一样,好在那时年轻体力好。”自1998年到2002年的四年时间里,两辆自行车被刘金明骑散了架。2002年春天,他狠了狠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
  在刘金明每天的投递过程中,只有从庵上支局到上株梧村这8公里的道路是柏油马路,剩下的60多公里就全是崎岖难走的山路。“以前骑自行车的时候,那才叫难走呢,上坡上不去,下坡刹不住车。经常连人带车摔在地上。摩托车有个好处,上坡的时候可以加大油门推着走,还轻松些。”每天,刘金明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摩托车的颠簸当中度过的,遇到一些碎石路段,骑摩托车过去震的他上牙直打下牙。
  “前轮一年要换两次,后轮是三次,其余坏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减震、传动等部件。”刘金明介绍说,一年总有两三个月的工资花在了车辆的维修上。“没办法,它(摩托车)出力最大,没有它我可没法干活啊。”说着,他从后备箱里拿出前几天刚换下还没来得及扔的内胎说:“你看,上面少说也要有三十来个补丁,等回家后把它剪成小块当补丁用。”刘金明十分羡慕那些在城区送信的投递员,因为走平坦的柏油路不仅省油,还颠不坏车。
一年四季都不算好日子
  进入4月份以来,天气转暖让刘金明的工作舒坦了不少,可是烦人的杨絮却成了他的烦心事。“杨絮满天飘,骑着车不敢张嘴,也不敢说话。这东西专往嗓子、鼻孔里飞。”
  “和杨絮比起来,夏天才是最令人难熬的。”刘金明说,每到夏季,他的脸颊、脖子与头盔接触的地方就开始长痱子,实在忍不住了,用手使劲挠一会儿,然后再带着头盔继续赶路。
  秋天,山上灌木结出不少的蒺藜,被风吹地到处都是,摩托车胎特别容易被这些刺刺穿。所以,他总是带着气筒、胶水和胶皮,一路上边补胎边送信。“记得前年秋天,我一天当中补了六次胎,这是最多的一次。”刘金明说。
  冬天,刺骨的寒风在盘山路上显得格外强劲,刘金明把自己包裹的像个粽子一样,还经常被冻得手脚没了感觉。
  “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晴天和雨天两种概念。”刘金明说的不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对投递员最好的写照。当天下午6时许,刘金明忙了一天后,他的头发和眉毛全被尘土覆盖成了灰褐色。“晴天最多就是吃点灰尘,洗个澡就没事了,雨天才叫一个费劲呢。”刘金明说,为了能给乡亲们送去干净的信件和刊物,他宁愿让自己淋着也要把雨衣盖在信件上。山路又湿又滑,车轮带起的泥水飞溅到他的裤腿和鞋子上,“下大雨就算穿着雨衣照样被淋成落汤鸡,溅到裤腿上的泥巴都有好几斤沉。”所以,每当雨后,刘金明的妻子在给他洗衣服时,通常先把被雨淋湿夹带着泥水的衣服晾干,再敲掉上面的泥土,这样才能放在洗衣机里清洗。“要是直接就往洗衣机里扔,衣服上的泥土肯定能堵了排水口,我家已经这样用坏一台洗衣机了。”
工作就是他最大的乐趣
  刘金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拣、投递,这看似乏味的工作,在他看来却充满了乐趣。
  “我觉得,干一行就应该爱一行,虽然累但是我干得乐呵。”刘金明告诉记者,他的老家也在农村,农民的不容易他深有体会。在城里人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小事——给手机缴话费,对于身处山村的农民来说都是件困难的事情。不少村民只能把所有的事情堆到一起,拿出一两天的时间到城里一口气办完,刘金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帮他们只是顺手就能干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头等大事。反正不麻烦,回家的路上就能解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刘金明说。天长日久,刘金明和村民成了亲人,村民们也都对他推心置腹,有什么难处也都愿意和他说。
  “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乡亲们从我手中接过信件、农药、化肥时开心的笑容,虽然他们能给我的就是冬天送上一壶开水,夏天请我吃上一角西瓜,不过这就足够了。”刘金明说。  A8—A9版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王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