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我们正年轻 |
第03版
我们正年轻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成立以来,凡是教育的事都帮忙,受理投诉6800余件 ◎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热线电话全天候受理教育事项 5月4日,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成立四年来,答复群众咨询3万多件,受理投诉6800余件,资助救助学生20万人次,网络访问量达120多万次,发布群众需要的信息1万余条,为民办事20万件。该中心设在潍坊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市民如果有教育方面的咨询投诉、资助救助、社会培训、校企合作、家庭教育、学生就业、出国留学等事务,可以找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咨询办理。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群众有需求都管 8791010是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的热线电话,全天候受理群众的教育服务事项。 今年1月31日下午2时40分,一名姓衣的家长拨打电话打到惠民服务中心热线,请求帮助。原来他的孩子在市区某高中学校读高一,不慎把化学《新课标导学练》丢失,家长和学生多方打听也没能买到。“像这样的问题,市教育局的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也管吗?”这名家长问道。“当然管。只要是人民群众需要教育服务的事项,我们都管!”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干脆利落的回答,让家长焦急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工作人员随即花费了近40分钟,打了8个电话联系相关事宜,最终,把一本崭新的化学《新课标导学练》送到了家长手中。 家长拨打了教育举报投诉电话之后,工作人员会怎么处理呢?“接到投诉和咨询后,教育惠民服务中心通过报送《每日动态》等形式,及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向局领导反映”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的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绝大多数源于惠民中心提供的来自基层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已成为我市教育改革的动力源。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市教育局开展的“十二项育人基本制度”、“校车安全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都是源于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提报的家长和学生反映的真实问题,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办学问题,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和督导巡视团督查制度;针对教师体罚学生、有偿家教、言行失当等违反师德现象比较突出,制定了教师评先树优中师德考评前置制度,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针对群众反映学生作息时间、课程开设等问题,建立了网上晒课表和作息时间制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针对2010年学生资助咨询总量在所有咨询类别中最多的情况,把资助救助中心的联系方式印在高考和中考准考证上、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宣传,2011年资助救助咨询总量明显下降。 八项教育服务,为家长和学生们解忧 接受学生和家长教育方面的咨询投诉,只是潍坊市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的八大工作之一。 据悉,为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好地以需求为导向办学育人,2008年5月,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家教育惠民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潍坊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由相关科室、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实行“前店后场”工作模式,分中心主任由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主要包括咨询投诉、资助救助、社会培训、校企合作、家庭教育、学生就业、出国留学和校友资源开发中心等8个分中心,其服务承诺是:只要社会需求的教育服务都可以在此得到满意的答复和解决。 据了解,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将条块分割、分散独立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其中,校企合作服务中心在全市建立了校企联动责任区制度,联系走访企业2818家,直接帮助1.1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成功就业,帮助53所职业院校与1235家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起涵盖66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信息资源库和2000多家企业的用人信息资源库,实现校企人才供求直接对接。家庭教育中心成立了由40位全国知名专家和100名潍坊优秀教师组成的讲师团,无偿为农村学生家长举办报告会2450多场次,惠及110多万个家庭,惠及城乡学生家长800多万人次。聚集驻潍高校的16位心理学教授和10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组建成长导航站,通过多种形式,24小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咨询、心理疏导,年服务咨询量达1.5万人次。社会培训服务中心则致力于协调有关部门,将全市国办与民办、学校办与社会办的356家培训机构进行整合,建立了涵盖65个专业、年培训10万人次的“潍坊市社会培训机构信息资源库”,面向社会开放,随时向社会成员提供学习培训服务。另外,学生资助中心每年资助资金超过1.5亿元,资助救助学生近20万人次,直接救助了全市1500余名特困家庭学生,目前已累计发放特困生救助金180余万元。2012年,对普通高中的低保家庭、孤残学生实施免费入学,目前已拨付专项资金231万元。 潍坊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的设立,促使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必须直面问题和矛盾,构建了大教育服务体系,促进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四年来,教育惠民中心已经成为整合教育资源服务人民群众的桥梁,广大群众反映问题、化解矛盾的快速通道,成为教育部门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本报记者 张蓓 本报通讯员 赵云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