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这里的农民,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
2012年05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的农民,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
昌乐县鄌郚镇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成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制作的吉他销往世界各地
  工人正在制作吉他。



  昌乐县鄌郚镇,历史悠久,不仅是全国闻名的“无籽西瓜之乡”,还是“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每天数以万计的村民在这里“抚琴弄弦”,许多国外的一些独特乐器也在这里制作完毕后,发往世界各地……5月6日,记者来到鄌郚镇,感受当地农民“扛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做琴”的本领。

探访 街道两侧尽是乐器制造企业
  从潍坊市区驱车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昌乐县鄌郚镇,刚到达镇口处,一座火红色吉他雕塑便出现在眼前,在雕塑下方写有“鄌郚镇 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当汽车行驶在鄌郚镇的街道上,路两侧的乐器生产企业和相关配件生产厂家随之映入眼帘。
  “这是我们鄌郚镇的一个象征”鄌郚镇政府文化站站长王子柱告诉记者,鄌郚镇目前有乐器及其配件生产企业83家,乐器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包括电吉他、电贝司、木吉他、木贝司、音箱、数码钢琴和乐器配件等,当地的一些大型企业,所制作的乐器主要是木吉他和电吉他。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订单式代工生产。
  为了体验一下制作木吉他的过程,一睹乐器制造的“真容”。记者首先来到了昌乐惠好乐器有限公司,据该厂厂长刘春丽介绍,他们厂在鄌郚镇算是比较大的企业了,现在厂里有员工80人左右,而到了生产旺季,员工能达到100多人。
制作 工序复杂,最需耐心和细心
  在公司的一个车间内,记者看到,1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粘合、喷漆、组装、调音……旁边整整齐齐地放着半成品的木吉他,记者目测了一下,该车间大概有2000多平方米。“这只是制作木吉他的一个车间,制作一把吉他需要20多道工序,十分复杂。”刘春丽告诉记者,木吉他和电吉他琴身的制作是完全不同的,木吉他的琴身是用三合板组合而成,而电吉他则是用3块或者4块实木拼接而成后,再用机器抠出来的。
  记者发现,有几名工人正往吉他琴身面板上贴木条。“这是琴身制作的一个流程,我们这是往面板上镶音梁。”今年48岁的工人钟行娟告诉记者,这一道工序非常重要,音梁的弧度和距离一定要掌握好,还要黏贴结实,不能有缝隙,一旦有少许偏差,吉他的声音就会发闷,不那么清脆了。而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调音师会将吉他打回返工,这就非常麻烦了,和重新制作没两样,所以这个步骤可是一点也马虎不得。
  记者看到,钟行娟把切割好的音梁用胶准确地贴在面板上,十分熟练,不到两分钟音梁就粘贴完毕了,随后又拿出一块小的木条放在其中的一处音梁上,再用机器粘接上去,然后进行手工磨平,最后再用胶黏贴一遍,以确保其接合处没有缝隙。说到干这一行需要注意什么,钟行娟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耐心和细心。”
  “其实干这个就需要心细,沉得住气,不能浮躁。”钟行娟说,一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不熟练,加上自己耐不下心,犯了很多错误,每个月都有好几把琴的音梁粘贴不好,或者出现偏差,无奈,又都进行了返工,尽管厂长并没有严厉地批评她,但钟行娟还是十分过意不去,“如果继续出错的话,会给厂里造成损失,因此以后就特别注意了,而现在干了这么多年,自己已经非常熟练了。”
工人 收入高,厂里夫妻工很普遍
  在鄌郚镇的乐器加工企业中,记者发现,有许多都是夫妻俩在一家企业打工。
  鄌郚镇青上村的赵继强和吴广玲夫妻,就一直在昌乐百灵乐器有限公司从事吉他组装工作,赵继强告诉记者,他今年34岁了,妻子比自己小3岁,他干这一行已经10年了,最早的时候是制作电吉他,后来开始制作木吉他,现在他是在制作一种叫“Ukulele”的乐器。
  “我们家里现在有4亩地,和其他人一样也只是种了比较容易打理的麦子、玉米。现在我和妻子每个月工资加起来能有4000元钱,这种收入在农村算是比较不错的了。”赵继强告诉记者,一开始的时候他自己在厂子里干,收入不错,后来妻子看到后也想干这个,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妻子便也来到这里打工了。
  赵继强告诉记者,他虽然没学过乐器,但现在他已经会弹吉他了。
  “我非常喜欢吉他,尽管自己并没有学习过吉他,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也能弹上几首了,女儿受我影响,也开始学习吉他和舞蹈。”赵继强说道。
  对于吉他的组装,吴广玲对记者说,吉他仅组装就需要12道工序,并且每一步都非常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安装拾音器,一旦拾音器的6对点安偏了,发音就不准了,以前自己不熟练的时候,就经常装偏,为此吃了不少“苦头”。
◎当地受益
当制琴工,农民有了“第二职业”
  鄌郚北村村民钟行娟在“惠好乐器”已经工作了6年,从最初的农民到现在的吉他制作工人,感慨颇多。“最初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丈夫一直在外面干建筑,自己在家没事就带带孩子,做做饭,自从鄌郚镇的乐器产业发展起来后,我看到许多村民都到镇上的乐器厂打工,自己也就跟着他们一起过来了,现在我每周工作5-6天,每天8小时,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钟行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家现在还有4亩地,种着一些小麦和玉米,因此不用抽出过多的时间来打理,但还是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制琴。
  记者了解到,和钟行娟一样,在鄌郚镇,许多农民都是“扛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做琴”,这些乐器企业发展起来,不但带动了当地经济,还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
  11时30分,钟行娟准备回家了,“我丈夫一会儿骑摩托车接我回去。”钟行娟说,他们吃饭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所以中午非常紧张,一般都不会休息。
  鄌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永德告诉记者,针对工人大都来自农村的特点,每年到农忙时节,镇上的乐器厂都准许工人请几天的“农忙假”,等农忙结束后再回厂复工。
◎走出国门
挪威歌手专程来此订制乐器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鄌郚镇的乐器制造企业里还有不少外国客户。“韩国、美国、挪威……许多国家的客户都来我们这里的企业考察、订货。”王子柱告诉记者,镇上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乐器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镇上的乐器企业拥有“仙乐”、“feeling”、“大树”、“胜利者”、“PIY”等30多个品牌。
  在昌乐百灵乐器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从挪威来的客户Thor,随后记者借助他的翻译黄先生对Thor进行了采访。
  Thor今年58岁,他在挪威是一名歌手,也经营乐器,并且申请了许多乐器专利,这次所制作的一款乐器叫“Ukulele”,已经在欧洲申请了专利,他来鄌郚镇的目的就是对他发明的“Ukulele”进行生产加工。
  记者看到这款叫“Ukulele”的乐器外形类似于木吉他,但它很娇小,像是一把“迷你”吉他。“‘Ukulele’是一种夏威夷的乐器,在西方非常流行。”黄先生告诉记者,这种乐器要求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较高,演奏方式与吉他也不一样,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在选材上,“Ukulele”的琴弦是意大利进口的,琴身用的是非洲的木头,指板是印尼出产的,而琴钮则是韩国的。其制作类似于电吉他,是由木板抠出来的。在国外出售的话,最便宜的也要8000元人民币,现在国内仅有北京出售。
  那么Thor为什么选择鄌郚镇的企业来进行加工呢?黄先生告诉记者,由于鄌郚镇的乐器制作起步早、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在国外非常有名,Thor从2007年开始,便联系到昌乐百灵乐器有限公司对“Ukulele”进行加工生产,每年都来这里2到3次,他只是过来进行技术指导。“‘Ukulele’产量并不大,由于这种乐器制作十分麻烦,并且要求较高,因此每个月也就生产几百把,主要是销往国外。”Thor对记者说。
◎发展历程
起步 市场暗淡,制琴人纷纷转行
  说起昌乐鄌郚镇乐器企业的发展,就不得不说一个人——昌乐县东方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臣。他把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放在了乐器的制作和发展上,见证了昌乐乐器企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记者来到了昌乐县东方乐器有限公司,刚进门记者便发现,李培臣正在车间内指导工人们制作电吉他,“现在我们厂只做电吉他,有一些重要工序我必须亲自过来看一下,以保证质量万无一失。”李培臣说,他今年65岁,从事乐器行业已经41年。
  “昌乐乐器的发展可谓是十分坎坷,能成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真是不易,”说起昌乐县乐器的发展,李培臣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李培臣告诉记者,昌乐的乐器制造业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的时候,他在当时的昌乐县乐器厂任副厂长,当时山东省就四家乐器厂,分别在济南、青岛、烟台、昌乐,而那时的乐器市场并不广,他们只是制作月琴、二胡等民族乐器。
  “当时我们昌乐县乐器厂才7个人,现在除了我以外,其他6个人全都转行了。”李培臣说,受当时市场形势影响,乐器的销售不是很好,他们厂只能勉强维持运营,因此许多人都转行干起了别的。而在这期间,李培臣也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用品生意。
转机 韩国企业同意投资乐器制造
  1991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培臣在青岛参加了一个小型交易会,在会上他认识了一个韩国翻译,不久两人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韩国有一家乐器企业有意到山东投资乐器制造业。”李培臣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能给他们企业进行投资,昌乐县乐器厂就能发展下去。
  李培臣告诉记者,第二天他便回到了昌乐,跟当时的镇政府和厂领导作了汇报,在得到领导的同意后,他便积极联系这家韩国企业,随后经过两个月的综合考察,韩方企业觉得,昌乐有良好的乐器生产基础,很适合建乐器厂。
  “我为了与韩方企业保持联系,在1991年到1993年年间,无数次地往返于潍坊市区与昌乐之间。”李培臣说,由于翻译和收发传真都要在潍坊进行,所以从潍坊到昌乐,昌乐到潍坊,一直跑了3年,终于在1993年的时候,韩方同意给昌乐县乐器厂投资,李培臣喜出望外。
壮大 中外合资企业带活整个行业
  一直到1993年年底,李培臣顺利地拿到了营业执照,并在昌乐开办了中韩合资的山东缪斯乐器有限公司,原先的昌乐县乐器厂也“寿终正寝”。“当时是由韩方出设备、技术和资金,我们出土地、厂房和人员。”李培臣说,当时所有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山东缪斯乐器有限公司也在短短的几年间开发出多个吉他品牌,并吸引了众多人才,成为昌乐乐器发展的源头,为鄌郚镇吉他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继续发展,李培臣在2002年开办了东方乐器有限公司,并一直制作电吉他,不断出口国外。“虽然受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今年的乐器销量有所下降,但是我却认为鄌郚电声乐器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李培臣对记者说,他并不是盲目乐观,排除大环境的影响,整个鄌郚镇上的企业之间非常团结。“鄌郚镇的企业密集度很高,虽然都是竞争对手,但却没有出现互挖客户的现象,有时候,自己手里的订单多了忙不过来,还会找镇上的其他企业帮忙,这也是我们鄌郚乐器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李培臣说道。
◎困扰
缺少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企业
  鄌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永德告诉记者,镇上的乐器制造企业特别注重产品的质量,现有的生产技术也均采用韩国先进制造技艺,虽然产业聚集度较高,技艺精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王永德告诉记者,现在鄌郚镇缺少区域名片和龙头企业。鄌郚镇现有乐器及其配件生产企业8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电声乐器制造厂家主要有惠好、百灵、东方和宏韵等乐器厂,这几家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差距不大。而鄌郚缺少的是在国际上能够叫得响的龙头企业。作为区域品牌,很少有人把鄌郚和电声乐器联系起来,因此乐器产业的区域影响力弱。
  再就是较落后的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方式。鄌郚镇现有乐器产业从业人员9200余人,占全镇工业用人数的60%左右。
  乐器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像多数乡镇企业一样,鄌郚镇乐器制造企业的工人中,绝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
  聘用本地农民工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但是同时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农民员工在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家庭和农业生产,不利于企业的统一管理和生产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农民员工由于本身知识的局限性,给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和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所以下一步镇政府会积极加强品牌建设,严格产品质量标准,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让鄌郚电声乐器往更精更专业的层次上发展。”王永德告诉记者。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路欣 本报通讯员 王子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