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执着的寻梦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屈原》等忧患之作雅俗共赏
2012年05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屈原》等忧患之作雅俗共赏
  穆陶的著作。



  穆陶的第一部以章回体完成的《红颜怨》于1988年出版面世,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印行20万册风靡一时,并获“泰山文艺奖”。文艺评论家陈荒煤、著名作家陈白尘、杭州大学教授吴秀明等专门撰写了评论《红颜怨》的文章,认为穆陶把我国长篇小说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符合我们民族审美观念并为当代读者乐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小说形式。
  穆陶完成长篇历史小说《屈原》后,韩国方面获悉了这一消息,及时跟出版社联系购买版权,第一时间在韩国出版了韩文版的《屈原》。对于《屈原》一书,学术界认为:“穆陶的《屈原》,是自《桃花扇》《李自成》以来,又一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与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和创造。”

《红颜怨》风靡一时
  穆陶写《红颜怨》缘于看完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后,觉得像吴三桂那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民族国家利益的人,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祸害。于是,穆陶萌生了要以这个历史故事来写一部历史长篇小说的念头,将明清之际这一段关于国家兴亡令人悲恨痛绝的历史,连同名姬陈圆圆沉浮哀惋的命运一起写出来。
  陈圆圆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原是苏州城里的一名妓女,先是钟情于诗人冒襄,后又被国丈田弘遇仗势掳去京城,当作礼物献给了崇祯皇帝,旋被逐出宫门,贬为婢女,不久又被送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妾。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陈圆圆又落入农民军之手。因此,吴三桂为她而降清,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使满族入主中原三百年,于是陈圆圆也如妲己、杨贵妃一样,成为亡国的祸水。但穆陶认为,这个女子的一生关联了帝王将相、联系着国家命运,“祸水”的罪名不应该由她承载。因此,他决定为这个弱女子翻案昭雪。虽然此前已有了吴梅村的长诗《圆圆曲》、丁传靖的戏曲《沧桑艳》等为陈圆圆说公道话的作品,但穆陶却以他擅于阴柔之美的艺术之笔,有声有色地写出了陈圆圆哀艳凄苦的一生。
  他的第一部以章回体完成的《红颜怨》,于1988年出版面世,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印行20万册风靡一时,并获“泰山文艺奖”。文艺评论家陈荒煤、著名作家陈白尘、杭州大学教授吴秀明等专门撰写了评论《红颜怨》的文章,认为穆陶把我国长篇小说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符合我们民族审美观念并为当代读者乐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小说形式。

《林则徐》获全国“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奖
  1995年,在香港回归之前,穆陶创作出版了反映鸦片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这是建国后第二部塑造林则徐这个爱国主义典型人物的文艺作品。第一部是1958年由叶元编剧的电影《林则徐》,虽然该片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但在人物刻画上却存在周扬所说的“写得简单”的问题。创作鸦片战争三部曲第一部《林则徐》时,穆陶运用了深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林则徐性格的主导特征进行了深入刻画。在书中,穆陶用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以缴烟销烟、虎门之战为高潮,疏密相间、正写与烘托结合,举重若轻地成功描写,成就了这一部使人读之泣下、思之激愤的悲剧之作。
  在这部作品的写作中,穆陶查阅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做了详实的笔记,还把作品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贯穿的几条线列在纸上,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有序。穆陶夜以继日地写作,有时白天事务多,无法下笔,只好在晚上加班,一个通宵就能写出1万多字,最终在香港回归之前的1995年完成了这部描写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充满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力作。
  对此,陈荒煤评价说,这部作品“不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且极力去刻画众多的人物,特别是和主要人物命运相关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从而使读者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审视那纷纭复杂的历史全貌,为林则徐树起了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生动感人的、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这)是一部具有真实力量和美的文学作品。”1998年《林则徐》获全国“八五”优秀长篇小说奖。
  写毕《林则徐》之后,穆陶意犹未尽,他又继续追溯清朝一步步败退沉沦、一步步丧权失地的过程,反思一百多年前那场民族悲剧的必然性和历史根源,集数年之功力,完成了鸦片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落日》。
  《落日》于1998年出版,在鸦片战争背景下,主要描写了朝廷的腐败和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抗争,反映了清朝末年复杂严峻的社会现实。
  在书中,穆陶以入骨三分的文笔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会亡国”的历史事实,写的虽然是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中的故事,但历史与现实并没有隔绝,他把当代人的情感、企冀、理想同历史联系起来,引人反省。
《屈原》摘得台湾“罗贯中历史长篇小说大奖”
  提及屈原,人们脑海中反射出的词汇往往是“离骚”、“婵娟”与“悲剧”。《史记》中记载过屈原,郭沫若描写过屈原,也拍过屈原的影视……然而,真正全面记录屈原的事业、爱情与命运的文学作品却是穆陶历时三年写就的20万字的《屈原》。
  穆陶告诉记者,之前自己有写屈原的想法已经好多年了,原来是打算将屈原的一生贯穿于秦、楚、齐三国之间的人事关联和政治风云的变幻之中来写的,一共80万字分上下两部,但由于屈原生活的时代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当时的社会状况,诸如礼仪制度、人情风貌、流风民俗等,文献载言不详,其生平事迹仅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新序》中留下了简略的记载,再没有更多参考价值的史料。因此,穆陶一直迟疑不敢动笔。
  在犹豫期间,穆陶将身心沉入到了《楚辞》的研读中。在研读过程里,他时时想到作为作品主体的屈原,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写这篇作品时的思想状态和生活处境是怎样的。穆陶读《楚辞》,既作为文学来读,又作为历史来读。他希望从这里读出历史的信息,发掘出人之灵魂的潜流,从屈原的作品中对其写作时的思想状态和生活处境有个大体的了解。
  在写作过程中,穆陶又觉得人物太多情节繁杂,有一种沉冗之感,写到20万字时便觉得故事已经到了高潮,屈原的悲剧人生该落幕了,于是决然收笔杀青。
  《屈原》一完稿,台湾就抢先一步捷足先登,为穆陶出版了繁体版的《屈原》,此书一出版就摘得了台湾最新一届“罗贯中历史长篇小说奖”。台湾的罗贯中大奖面对全球华人每三年评一次,这届共有两部长篇历史小说获奖,繁体版的《屈原》排名第一。
  在这部书中,穆陶用大量的笔墨强化描述了屈原这个人物,为他塑造的是一个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不像武侠剧那样刀光血影,但是气壮山河。
  穆陶说:“我的目的是在书中还我们的民族英雄以真实的形象!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过一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道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之后,《屈原》简体版本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油墨飘香未绝,一些导演已开始与穆陶联系购买其《屈原》的影视版权。此后不久,韩国出版了《屈原》的韩文版本。
  接着,《屈原》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术界认为:“穆陶的《屈原》,是自《桃花扇》《李自成》以来,又一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与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和创造。”
  穆陶曾写过一首《自述诗并序》,述其情怀与写作经历:“余生也寒素,性体孤陋,学业未成,抱椠[qiàn]涂鸦。幽寂如涧边之草,流年贻虚度之恨。宁信天下为公,不忘真善至上。位卑忧国,唯凭一枝颓笔;才疏怀远,独爱九畹兰若。读书写字,陋室自鸣而已。若夫虎门烈火,彰显乎中华国威;戊戌风云,酝酿于南海笔下。忆昔思今,感慨系之,由是成篇,以寄胸襟。《红颜怨》、《涧边文丛》、《孽海情》、《落日》、《林则徐》、《屈原》,皆忧患之作也。化意于句中,谨以自励。
  红颜讴歌姑妄听,涧边野草怜青峰。
  多情孽海凝孤愤,逝水流年愧此生。
  残照飞霞追落日,惊涛骇浪警远钟。
  沉吟千载屈原赋,万木萧萧肝胆倾。”
  穆陶文学创作的成功,除了思想因素之外,还与他的勤奋好学有关。他耽爱文史,熟读《史记》、《汉书》,早年在读了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之后,对儒、墨、老、庄诸子之学深入涉猎,奠定了自己的学养基础。他以自己的审美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美好的追求与关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