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夏天,韩钟亮受命筹建潍坊市文联,以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为培养当地作家,繁荣文学事业,活跃文坛,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心血。为了创办严肃文学杂志《风筝都》,在一分钱经费都没有的情况下,凭着他们几个人的辛勤努力,不仅解决了资金的困难,而且在通俗刊物浪潮的冲击下,还坚持住了高品位艺术作品的一方净土。为了向名家约稿,他曾专门去西安拜访贾平凹,争取《废都》在《风筝都》上首发。另外,还联系了全国大量的顶尖级的作家、艺术家和实力派新人。《风筝都》上一时名家名作云集,从而成为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份文学刊物。 筹建市文联,发起创办《风筝都》 1984年夏天,韩钟亮受命筹建潍坊市文联,任主持工作的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后,其个人的文学创作受时间精力等影响,发表作品相对而言越来越少了。 因当时文联白手起家,条件极其困难,韩钟亮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事务性的工作上。筹建伊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当时潍坊从事文艺工作的才俊大都分布在不同的县区和市直部门,譬如著名辣椒诗人陈显荣在艺术馆,写历史小说的穆陶在卫生局,因小说《选》等闻名的王良瑛则在诸城县文化馆。如果说陈显荣等进文联是“顺理成章”,但调其他几位还是动了不少脑筋。除了从艺术馆整体调入的陈显荣、王耀东、陈作诗,还有单独调入的穆陶、王良瑛、庄悦广、李万信、刘志平等,使当时的文联人才济济,堪称“一时之盛”。可以说,韩钟亮和他们那一代人,对新时期全潍坊市的文学事业起到了“基石”的作用,即便在今天其作用仍不可低估。 在上世纪90年代,韩钟亮又发起创办了严肃文学杂志《风筝都》。在一分钱经费都没有的情况下,凭着他们几个人的辛勤努力,不仅解决了资金的困难,而且在通俗刊物浪潮的冲击下,还坚持住了高品位艺术作品的一方净土。刊物人手虽少,却办得十分出色,不但发表本地大量业余作者的作品,陆续推出一些新人,而且还联系了全国大量的顶尖级的作家、艺术家和实力派新人。如臧克家、屠岸、莫言、李存葆、峻青、贾平凹、陈忠实、冯骥才、刘大为、王蒙、李国文、汪曾祺、从维熙、张洁、刘锡城、马萧萧、粱晓声、周梅森、王安忆、张炜、王希坚、冯德英、苗得雨、马瑞芳、刘玉堂、李贯通、张继……都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风筝都》上一时名家名作云集,这又是值得怀念的一道亮丽风景。 韩钟亮以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为培养当地作家,繁荣文学事业,活跃文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刊物办得有声有色了,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自己的创作。自1986年出版与他人合作的长篇小说《唐赛儿》后,文友们就很少读到他的新作品了。而这正是他创作精力最旺盛的年龄段,对他本人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损失,尽管如此,可他无怨无悔。 两只风筝“换”来贾平凹《废都》 要说在《风筝都》上发稿的名人,首先是莫言(中篇小说《白棉花》),第二位则是贾平凹,其实西安那边韩钟亮首先想到的是路遥。他回忆说,大概是1986年底,他创作电影剧本《神凤威龙》(《龙的年》)时,曾去西安电影厂修改剧本,那次借机专门拜访并结识了路遥。1991年春天,韩钟亮带上四只潍坊风筝又去了西安。他先拿着其中的两只找到路遥约稿,但遗憾的是路遥患上不治之症,虽承诺说“有稿一定给你”,可最终没能“兑现”。他又拿着其余两只风筝,想找贾平凹为《风筝都》约稿。可他找到贾平凹的家时不料却扑了个空,只见家里只有其当时的妻子韩素芳,贾平凹却不在。就在韩钟亮失望惆怅之时,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贾平凹的书桌上有一摞书稿,用镇纸压着,近前一看,露出来的稿纸上赫然写着《废都》(中篇小说)。 韩钟亮拿起书稿翻阅起来,越看越激动。此时,韩素芳在一边说:“这是平凹新写的书稿,他一写完就病倒了。”韩钟亮一看书稿,就喜欢上了,决定无论如何要争取在《风筝都》上首发《废都》。他从韩素芳处打听到贾平凹住在南郊传染病医院,就连忙赶到那里,可是病房里却没有贾平凹的影子。正在韩钟亮焦急万分之时,病房里的另一位病人向他透露了贾平凹的行踪,使韩钟亮顺利在一护士家里找到了贾平凹,并送上了他带去的两只潍坊风筝。见面问完病情,韩钟亮就亮出来此行的目的——为《风筝都》约稿,并且指名就要《废都》。贾平凹笑着说:“怎么我刚完稿,你就……”在韩钟亮的一片诚心的感染下,贾平凹最终答应《废都》先在《风筝都》上首发。 得到贾平凹的首肯后,韩钟亮又马不停蹄地找到韩素芳,将《废都》的手稿拿到复印店里复印了一本,当时复印店的人见是贾平凹的书稿,还误以为韩钟亮就是贾平凹呢。 韩钟亮从西安带回《废都》的复印件后,立即发排校对,使贾平凹的中篇小说《废都》首先在《风筝都》上刊发了,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很多人都佩服地朝韩钟亮伸出大拇指。此后,在韩钟亮的努力争取之下,还有好多名家的新作陆续在《风筝都》上刊发,使《风筝都》的品味和知名度大大提高,从而成为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份文学刊物。
退居二线著长篇 大概是1997年,无意仕途的韩钟亮主动将“身份”离开“行政”,从此安心靠业务职称吃饭。两年后,他从文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居二线。从此他才真正有了更多创作时间,并致力于历史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了早先(1986年)长篇小说《唐赛儿》的成功尝试,退下来的韩钟亮,应黑龙江出版社之邀创作了“中国著名帝王书系”之一的《永乐皇帝》,上下两部,共60多万字。此书发行面很广,在社会上评价极好;不久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帝王大系”之一《永乐大帝》再版,使该书的社会关注度再次提高。 之后,韩钟亮的长篇小说创作欲望愈加强烈,又先后出版了70万字的《曹操》、26万字的《貂蝉》等长篇历史小说。他从而完成了从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再到长篇小说的转型,真正成为了文学写作的多面手。 韩钟亮的作品在创作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相声、对口快板、唱词、山东快书,有散文、杂文、小说、故事、童话,还有电视剧本、电影剧本、报告文学等等,可谓十八般武艺,他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是地地道道的“杂家”,如峻青说的“作家应当多几套笔墨”。作家一般都有自己较固定的艺术领域,韩钟亮的笔却驰骋在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各个领域。洪秀全、唐赛儿、曹操、现代工人、现代农民、企业家、民间艺术家……三教九流在他的笔下一一放出异彩。 韩钟亮说:“我当初选择了文化,或者说文艺,是无悔的也是正确的选择。说是作家,其实是杂家,是普通的文化工作者,还是献给了群众文化事业的。盘点这大半生的个人创作,收效确实不大,聊可自慰的是做了一些服务性工作,再是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人,许许多多良师益友,他们真挚的友情是我的财富的重要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