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就咸菜啃凉饭,青州庙子镇426名山里娃缺保温饭盒
2012年05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咸菜啃凉饭,青州庙子镇426名山里娃缺保温饭盒
◎本报“保温饭盒进校园”爱心活动持续进行 ◎青州市庙子镇五处小学不少学生盼吃上热乎午餐
  学生们中午在教室里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饭。
  由于条件所限,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热水。
  张丽雪和姐姐在出租屋吃着奶奶备好的饭。
  李照河在杨集希望小学门口向学生卖饭。



学校 没有食堂,烧水木柴需学生凑
  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的校长王高山说:“我校是2001年由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捐款新建的一所希望小学,生源来自学校附近的24个村,目前在校生55人,教职工11人,另附设幼儿园一所,在园幼儿16人,教师2人。由于经济条件制约,现在我校无法满足师生在校的午餐需要,有的自带饭菜,有的只好购买邻村人员加工的熟食,学校只负责提供热水。没有合适的盛餐用具,师生们只能用塑料袋捎带饭菜,既不卫生也不保温,希望潍坊晚报发起的这次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能让我校师生吃上热乎饭菜。”
  据了解,杨集希望小学是潍坊市海拔最高的学校,坐落在青州市西南山区的庙子镇三角地村南首,是庙子镇唯一的一所希望小学。“我们杨集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多数离家较远,父母都在家务农,没有多余的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孩子们上学到校或放学回家只能步行,每个孩子每天要步行30分钟到50分钟才能到家。”王高山介绍道。
  王高山说:“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学生们只能在学校吃午饭,没有食堂,有的学生就只能在外买饭吃。”当天11时30分许,庙子镇唐庄村村民李照河带着在家做好的油饼、火烧和咸菜等饭菜来到学校门口卖。“给我两个火烧。”“我要两块油饼和一包咸菜。”看到李照河来到校门口后,一群孩子从教室涌出来买饭吃。54岁的李照河对记者说,时间长了,对学生们的饭量和喜好都比较了解,每天都是按照学生们的购买量来做饭。“我卖的油饼每块1.5元,小圆馅饼每个5毛,每包油条2元。虽然我把价钱压的很低了,但买饭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价格低的油饼,小圆馅饼和油条的销量很少。”李照河说。
  杨集希望小学有烧水房,所谓的烧水房里面就有一个简易炉子,用木柴烧水。王高山说:“木柴是学生们凑的,每天的值班教师利用课间时间烧水,烧开后倒进保温桶里,中午学生吃饭时,可以用水杯到烧水房打水喝。”
  当天中午,记者在四年级教室,看到坐在最前排的孙心悦正大口地就着咸菜吃烙饼,她的同桌唐宇航也在吃着自带的烙饼。当记者告诉她俩,将给她们每人提供一个多层保温饭盒时,她俩都非常高兴。

◎故事
校园附近还有不少“陪读奶奶”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集希望小学附近还有租房住的“陪读奶奶”。因为离家太远年龄又小,有的小学生生活上需要大人照顾,而父母外出打工没时间,奶奶们便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
  一年级的张丽雪中午放学后,一路小跑着来到学校门口东侧50米远的一间土坯平房内。70岁的奶奶孙传花已做好饭菜等着张丽雪和姐姐回来吃饭。孙传花说:“2010年正月二十九,我来到这里照顾我的大孙女,现在两个孙女都来这上学了,我就一起照顾。我们租住的这间房子房租不是很贵,每月30元,但一年下来也快400元了。”
  记者注意到,这间不透光的小土屋约有20多平方米,屋里有台25英寸的旧彩电、一部电话,还有电热锅、煤气炉等厨具,墙角处有一张木床。孙传花说:“我和两个孙女挤在一张床上睡,我们家是庙子镇北崔崖村,离学校有七八里路。大孙女现在上六年级,我现在不是很担心她,但小孙女丽雪才6岁,而且她从4岁就开始生病,身体很虚弱,自己住校的话照顾不了自己。他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没法照顾她们,我便租下这间房子过来照顾她们。”
  一年级学生王梦琦的奶奶也是一位“陪读奶奶”。王梦琦家住庙子镇横兰村,离学校约10里路。“孩子太小,周围村里又没有学校,没办法啊。”王梦琦的奶奶说。

◎统计
426名小学生需要保温饭盒
  庙子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工会主席田忠说,庙子镇共有5处小学,中午很多小学生都是从家里捎饭菜到学校,但是没有保温饭盒等器具。据统计,庙子镇庙子小学需要保温饭盒8套、兴旺小学需要90套、上庄小学需要210套、七庄小学需要46套、杨集小学需要72套。田忠说:“近年来庙子镇各小学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发展,各小学也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爱心企业和爱心个人的大力支持。现在该镇共有426名小学生需要保温饭盒,希望更多的爱心企业和个人能伸出援助之手。”
  本报自开展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以来,很多爱心企业和个人纷纷打电话询问捐赠爱心保温饭盒的有关事宜,希望能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来。市民王女士致电本报说:“近几年,我做生意赚了点钱,看到贫困孩子们需要保温饭盒,我已经购买了30多套,随时准备送到孩子们的手中。”鉴于爱心不断,本报将对我市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孩子仍用简易包装捎午餐的情况继续跟踪报道,本报愿意和更多爱心人士和团队一起,及时将这样的爱心保温饭盒送到真正需要的孩子们手中。如果您的身边有贫困小学生需要保温饭盒,如果您的企业想捐赠保温饭盒,如果您的经济条件允许想捐赠保温饭盒,请致电本报记者15095249083。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来臣 庞志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