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我市应急避难所可容140万人
2012年05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应急避难所可容140万人
◎我市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重要一项 ◎建成区共有128处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达280余万平米
  潍坊学院体育馆应急避难场所交通便利。



  5月10日上午,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耿永胜告诉记者,在我市减灾委的工作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记者当天采访市地震局获悉,我市建成区共有128处应急避难场所,可供140万人临时避难。
  当天上午,市地震局应急科相关负责人与记者一起来到了高新区潍坊学院体育馆应急避难场所,记者在入口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旁边看到,这里交通非常方便,应急避难场所里环境也很整洁。
  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地处中国东部最大的断裂带——郯庐强震带和诸城—惠民中强地震带上,有多条断裂分布在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和灾害严重的特点,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就是一项重要工作。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旷且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有居住区、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及企业闲置地等。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应急避难场所140余处,其中建成区128处,总面积达280余万平方米,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2.38平方米,可供140万人临时避难。其中奎文区43处,面积70多万平方米;潍城区40处,面积40多万平方米;坊子区5处,面积30多万平方米;寒亭区10处,面积20多万平方米;高新区8处,面积40多万平方米。
◎基层采访
安丘防灾减灾中改造了53处危房
  5月10日,记者从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获悉,在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我市各县市区也积极行动,分别采取各种方式对防灾减灾进行宣传,安丘市在此期间,还对53处危房进行了改造。
  为了加强减灾效果,增强灾害救助能力,安丘市编制了市镇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抽调了86名民政干部组建救灾应急队,做好查灾救灾工作,确保在灾情发生第一时间出动;在镇级,配备了3名以上专职灾害信息员,并在每村设立1名灾情联络员,充实了防灾减灾队伍。
  为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安丘市抓好了救灾物资储备,抓好了避难场所建设,同时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村危房改造纳入防灾减灾工程,列支专项资金136万元,资助53户低保、五保和重点优抚对象进行危房改造,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今年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安丘市积极开展防灾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开展救灾演练,提高减灾救灾实战能力。
◎防灾减灾小常识
这些防震知识要知道
  要了解有关地震前兆的知识:地下水位会突然升、降;震前出现暴雨、大涝或骤然酷热等反常的气候;地震前动物会出现异常现象;大震前,在未来震中区域附近常会出现形态各异的光带、光柱、火球、光团等;地光之后会发出地声,有时也会单独发出地声,其声音像打雷、狂风、狮吼、放炮等。
  得到地震预报后应做防震准备,取下墙上的悬挂物,避免其掉落伤人;将家中易燃物或有毒的物品放在安全地带;清理杂物,让楼道畅通;取下高大家具上的物品,并将其固定;把睡床上方架上牢固的防震架;将结实的家具下面清理干净,以便更好地藏身;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并放在易于拿取的地方。
  地震中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应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部;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防止塌落物伤害到眼睛;如可能,应采用毛巾、手帕等物品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灰尘和有害气体。
  正确的避震姿势是,趴在地上,使身体的重心降到最低;将脸部朝下,并保持口鼻正常顺畅的呼吸;采取蹲下或坐下的姿势,使身体尽量弯曲;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地震时将身体滑到危险的地方,切忌站立不动或者仰躺在地。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