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标题导航
百余山里娃收到保温饭盒
2012年05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余山里娃收到保温饭盒
  李霜(左)与同桌孙心悦收到保温饭盒后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杨集希望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领到保温饭盒非常高兴。
  张丽娜(左)和奶奶孙传花在看刚刚发到手的保温饭盒。



◎爱心接力,三位好心人出资购买127套饭盒 ◎青州市庙子镇还有311名小学生需要关爱

  近日,本报先后以《收到保温饭盒,44名孩子吃上了热乎午饭》、《告别凉饭,又有62名孩子获赠保温饭盒》、《又有98名孩子吃上热乎午饭》、《就咸菜啃凉饭,426名山里娃缺保温饭盒》为题,连续报道了“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的进展情况。活动开展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好心人打来电话询问捐赠事宜。5月11日,本报记者将好心人李女士、崔先生、王女士捐赠的127套保温饭盒送到了青州市庙子镇的3处小学。据统计,庙子镇还有311名小学生需要保温饭盒。
  首位爱心个人捐赠者
  5月8日上午,一位姓李的女士给记者打来电话,询问有关捐赠保温饭盒的事宜。当天下午4时,李女士将一套2升的直型双层保温饭盒送到记者手中。李女士始终不肯透露姓名,她对记者说:“5月8日,是我和丈夫结婚6周年的纪念日,我跟丈夫商量着要做件有意义的事情来庆祝结婚纪念日。刚好看到《潍坊晚报》‘保温饭盒进校园’的报道,我们就决定捐赠一套保温饭盒。”
  在采访中得知,李女士是青州市谭坊镇人,来潍坊打工多年,家中有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并不富裕。“我小时候上学时,中午也捎饭,也因为没有保温饭盒吃不上热乎乎的午饭。从晚报的图片上看到很多小学生的午饭都是用方便袋从家里捎饭啃咸菜,心里真不是滋味。”李女士说,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有限,只能以此表达心意,就匆匆地离开了。“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自开展以来,很多爱心人士给本报打电话,询问捐赠保温饭盒的有关事宜,李女士是本次爱心活动开展以来首位个人捐赠者。
退休女工捐现金千元
  5月10日上午9时30分许,58岁的退休职工杨启芬女士来到本报捐献了1000元现金。她说:“我是《潍坊晚报》的老读者了,看到有关‘保温饭盒进校园’的报道后,就想帮帮孩子们,但是我年龄大了,自己购买保温饭盒再送到报社实在不方便,希望你们报社的同志能帮我购买后再捐给孩子们。”杨女士左手食指包着白色的纱布,身体看上去有点虚弱。经询问得知,她刚刚做了个小手术,当天是出院的第五天。“从第一篇报道开始,我就想来报社捐款,但当时身体不好确实来不了,现在好多了,我就赶快过来了。”杨女士说。据了解,杨女士的退休工资并不高,每月刚刚达到1500元。
  杨女士也对本次活动提出了建议:“我希望报社能接受现金捐赠。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如果购买了保温饭盒再送到报社,确实有所不便。”最后,杨女士表示,她将把“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向周边的人宣传,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次爱心活动中来。
俩好人捐126套饭盒
  5月10日下午,记者接到爱心人士崔先生的电话,他表示自己购买了96套保温饭盒,想在第二天与记者一起前往庙子镇送饭盒。此后不久,记者又接到爱心人士王女士的电话,她购买了30套保温饭盒,也想送给庙子镇的孩子们。
  5月11日上午7时30分,王女士将30套保温饭盒送到本报。她说:“我有一个10岁的女儿,她看到《潍坊晚报》有关‘保温饭盒进校园’的报道后很受感动。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带着她到山区的小学体验生活,今天还要赶着上班,本来想给孩子们带几本《弟子规》,只能以后再捐了。”
  8时许,崔先生开车带着保温饭盒来到报社。50多岁的崔先生不愿意透露名字,只说自己是高密人,从事机电销售。“崔先生说:“从晚报上看到‘保温饭盒进校园’的报道后,我一直很关注。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这些孩子们的不易。有了保温饭盒,他们可以捎带热乎乎的饭菜,这样才能有好身体,好好学习。”采访中,崔先生表示,“保温盒进校园”的系列报道让很多城市的孩子知道山区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艰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并希望记者能够继续深入基层,写出鲜活的好报道。
◎捐赠现场
  11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与崔先生等人一起来到了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
  当崔先生了解到杨集希望小学师生们的实际困难后,他动情地说:“师生们的条件太艰苦了,我想除了给每名小学生一个饭盒外,也给每位老师一个饭盒吧。”杨集希望小学的13名教职工收到保温饭盒后非常高兴,57岁的唐增宝和53岁的孙万全老师连声道谢。四年级的孙心悦和同桌李霜收到保温饭盒后,两人打开保温饭盒瞅了又瞅,校长王高山笑着跟她们说:“明天让爸爸妈妈做好饭,你们就可以用这个保温饭盒捎来学校,既可以带饭也可以带炒菜,还可以捎粥。”
  中午放学后,杨集希望小学的“陪读奶奶”孙传花看到14岁的大孙女张丽娜和8岁的小孙女张丽雪每人抱着一个保温饭盒回来,她连声说:“真好、真好!”
  校长王高山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好心人为我们师生捐赠的84套保温饭盒,明天中午我们师生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午饭了。有了保温饭盒,‘陪读奶奶’们就可以早上做好两份饭菜,把一份放在保温饭盒里,让孩子们中午放学后吃,她们白天可以有时间忙别的事情,不必那么操劳了。”
  下午2时,记者一行人为庙子镇七庄小学送去了35套保温饭盒。四年级一班的曹茂孝是个孤儿,收到饭盒后特别高兴,他的班主任老师曹元霞说:“有了保温饭盒,同学们可以多捎点饭菜,帮助像曹茂孝这样情况的学生。”
  下午3时,记者一行人又赶到庙子镇庙子小学送去了8套保温饭盒。9岁的罗雨欣从崔先生的手里接过保温饭盒,说了声“谢谢伯伯”后,扭头就哭了。庙子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工会主席田忠说:“别看罗雨欣同学年龄小,但是非常懂事,平日里讲究卫生学习努力,是我们教管办重点救助对象之一。”

“陪读奶奶”孙传花连说“真好”
◎爱心接力
庙子镇还有311名 学生需要保温饭盒
  本报“保温饭盒进校园”活动自开展以来,很多爱心企业和个人纷纷打电话询问捐赠保温饭盒的有关事宜,希望能参与到这场爱心接力中来。据统计,庙子镇还有311名小学生需要保温饭盒。
  本报将对我市偏远农村、山区等地的孩子仍用简易包装捎午餐的情况继续跟踪报道,本报愿意同更多爱心人士和团队一起,及时将这样的爱心保温饭盒送到孩子们手中。如果您的身边有贫困小学的学生需要保温饭盒,如果您的企业想捐赠保温饭盒,或是个人想捐赠保温饭盒,请同本报记者取得联系,电话为15095249083,或者拨打本报热线96663。本报未在任何地区设立捐赠点,如果您有捐赠意向请拨打热线电话联系后,再进行捐赠。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来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