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小山村的修桥梦
 
标题导航
另设个“中华母亲节”有意思吗
落户公厕,择校何以如此“内急”
“55℃饮用水”里缺了点人情味
2012年05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户公厕,择校何以如此“内急”



  木须虫 

  5月12日,广州小学开始统一报名。一些学生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都提前开始守候。2012年,广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比例为10%以内,择校比往年更加困难。一名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将其户籍挂在了学校附近的公厕。对此,有学校为甄别身份要求学生提供家里的水电费单。   (5月13日《广州日报》)
  择校流弊甚久,早不是什么新闻,从拼钱、拼爹到如今拼户籍,变的只有通往理想学校的条件,不变的永远都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小学择校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帮助,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业的开端多少有点像“闺女嫁人”的架式,还有着日后相关利益的连锁反应,上了好的小学之后,或许上好的中学就顺理成章了。择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大抵亦是如此。
  家长为了孩子上名校,把户籍挂在公厕,看似荒唐可笑,却不乏所谓“高瞻远瞩”式的眼光,也洞照出择校原动力之下,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博弈畸生出的种种怪象。
  其实,所谓的地段生,原本是便于孩子就近入学,防止学校在择校之中“资源寻租”的乱象。客观地讲,地段生的限制,的确对于学生家长异地择校,起到了比较大的遏制作用。
  问题是,当下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以及核心区域过度集中,呈现出优者愈优、劣者愈劣的倒金字塔式格局。机械地以区域为单位,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选择固化到户籍之上,对于一些孩子而言,无疑有了“投错胎”般的喟叹。这是相当不公平的,是地域歧视的一种表现形式。
  挂户公厕,择校“内急”,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调导致的怪象。根治择校痼疾的种种乱象,根本在于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即促进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均等化。无疑,这就需要从政策层面上,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一方面把有限的教育投入合理地用于消除校际设施条件的差别之上,改变赢者通吃的建设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师资正常的流动机制,改变教师向城区、向名校扎堆聚集的单一流向途径,将教师的合理流动作为教师的一项法定义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持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平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