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小山村的修桥梦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县两纵两横工商业街道的北一横,按照从东到西的顺序,首先就是横贯潍县东关、并可近似地看作是东关坞(建于清代咸丰、同治之交,1861年前后)横向中轴线的东关大街。从清末起,包括整个民国时期,东关大街一直是城市潍坊一带的经济活动中心和金融中心。
是奎文建成区的发源地,古迹星罗棋布 清末以及民国年间的东关大街,东起东关东门(升曦门),西到东关西门(庆成门),长约0.9千米,宽约5到7米,因作为横贯东关的主要街道而得名。 东关大街的历史很悠久。根据相关记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潍州(北海)城(即后来的潍县城)东门外的白狼河上(即今潍坊市亚星桥处)建起一座石桥。这是现在见到的、城市潍坊历史上兴建道路桥梁的最早记载。三十多年后的金泰和三年(1203年),这里又建起一座七孔石桥。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春夏之交,暴涨的河水将这座七孔石桥冲得无影无踪。河水相隔,滞留的外地旅客十分焦急,潍州(北海)城这座七孔石桥对岸、东面的东郭一带则变得一片死寂。从地理位置上看,当时称为潍州东郭的地方就是后来的潍县东关。这也是关于潍县东关的最早记载。而潍州(北海)城东门外白狼河上那座石桥的东端就正对后来的东关大街西口。还是从地理位置上推断,至少在最早的石桥出现以前,后来的东关大街一带就应该是潍州城东门外的官道大路所在。这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推断。如果这个推断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很可能在历史上是先有了东关大街,后来才逐渐有了东关。这样,东关大街就是潍县东关的发源地。因为现在潍坊市奎文区的城市建成区部分,是以最初的潍县东关建成区为基础逐步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拓展而成的。因而,东关大街也是奎文建成区的发源地。 因为是当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街道之一,东关大街上的古迹星罗棋布。东关乃至潍县号称的“七楼八阁”,东关大街上就占有“两楼两阁”。“两楼”是东关东门和西门的城楼;“两阁”是东关圩(建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东圩门(三官阁)和西圩门(玉皇阁),分别在东关东门内和东关西门内不远处,都跨东关大街。其它古迹主要有建于明代的王氏家庙、关侯庙、观音庙,建于民初的基督教堂以及在明、清两代竖立的六座跨街石牌坊等等。因为主要跨街建筑的分割,东关大街曾分为四段:东关东门到东圩门称三官阁外(街)、东圩门到西圩门是最初的东关大街、西圩门到下河街(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西街南、北下河街口)称玉皇阁下(街)、下河街到东关西门称沙岭子(街)。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这四段街道就都已经统称东关大街了。 为改善东关大街日益拥堵的交通环境,1929年潍县拆除了东关大街上的所有牌坊。1934年潍县又拆除了东关西圩门,利用拆下的土石整修东关大街路面、垫高东关大街下河街路口以减少坡度。 潍县多数钱庄银号都设在东关大街上 东关大街一带是潍县最早的集市贸易场所之一。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年间,东关大街下河街口附近一直是东关市集所在地。而东关市集是潍县的两个市集之一,每天都有交易活动。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自开”潍县为商埠,潍县成为当时条件下中国自主对外开放、对外通商的城市之一,并很快成长为鲁东商业重镇和沿海“舶来品”转运点。 七七事变前,潍县城市经济持续繁荣的支撑点就是以“十万织布机”为标志的支柱产业——纺织业的兴盛。当时,织布业和其它相关行业维持正常生产而吞噬掉的棉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潍县织布业鼎盛时期,每年由青岛运入棉纱6万件左右,价值在1500万银元以上。棉纱便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生产原料。买卖棉纱十分有利可图。于是,买卖棉纱逐渐成为规模很大的商业行业,在当地称为“线业”。 买卖棉纱需要便捷有效的资金往来体系做支撑。潍县织布业鼎盛时期,线业和银钱业是城市经济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两大商业行业。两大行业开设的商号,在名称上有24家线庄和25家钱庄,但实际上多数线庄和钱庄都是线、钱两业兼营的商号。当然也有专营的线庄和钱庄。 自清末开埠到潍县解放,潍县的民间金融活动和棉纱交易活动都在东关大街及附近的下河街上进行。当地带有明显金融投机色彩的金融期货交易活动先后有银元铜元比价期货交易(民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棉纱期货交易(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和黄金与棉纱并行的期货交易(1946-1947年)三个阶段,其交易场所则都设在东关大街下河街口及其附近地带。1934年,民营国家级和省级银行驻潍机构有中国银行潍县办事处、交通银行潍县支行、平市官钱局潍县分局、中国实业银行潍县办事处等共计8家,1946至1948年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共计4家驻潍机构,全部设在东关大街上;本地在1945至1948年间共有14家钱庄银号营业,其中10家设在东关大街。 另外,东关大街两侧,机械制造、制药、印刷、粮食加工、电力用品制造、电信、百货、钟表、布匹、鞋帽、照相、旅馆等各行各业的工商业实体密集分布。中国北方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潍县华丰机器厂1920年初创时厂址就在东关大街。同年创办的惠东大药房最早的地址在东关沙岭子路北。惠东大药房是潍县经营规模最大的“八祥五东”工商业实体之一,西医门诊、西医医药制造和医药经销都是其经营内容。鼎盛时期其分号遍及江北各地,其药厂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制药厂。 可见,民国时期,东关大街作为城市潍坊一带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心,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曾改名叶挺街,后名称取自“东风”的政治含义 1948年,潍坊特别市将东关大街改称叶挺街。叶挺街是潍坊特别市为纪念“四八”烈士而更名的街道名称之一。叶挺为“四八”空难烈士之一——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及其他人士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空难。 1965年,潍坊市合并叶挺街、邓发街,合并后的城市街道改称东风大街——1957年,毛泽东在访问苏联(今俄罗斯)时的一次演讲中说,目前世界上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我看现在的形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从此,“东风”被赋予无产阶级势力、社会主义势力和革命势力等政治含义。东风大街的名称取自“东风”的政治含义。 1994年,东风大街的白浪河以东段改称东风东街。民国时期广义上的潍县东关大街解放后进行了多次拓宽、改造,大致是今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至亚星桥段。该路段解放后也一直是城市潍坊的商业中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