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小山村的修桥梦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民国时期,东关坞城内的下河街也是属于东关大街商圈内的知名工商业街道。 在民国年间出版的地图上,下河街南起东关西南门(奎文门),北到东关西北圩门(绿瓦阁),中间与东关大街交叉并形成东关坞城内正面相交的十字路口,长约0.8千米,宽约4到6米,因地势低洼、附近雨水经此街排入西边的白浪河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因为此街原为白狼河(白浪河)古河道的一部分而得名。 民国时期,当地在习惯上以东关大街为界,将下河街分为南下河、北下河两部分。
下河街曾是李氏一族聚族而居的地方,人称下河李 自明代以来,东关就是潍县集市贸易重地。明代以前则未见确切记载。 清末出版的地图上,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下河街的南下河部分分别称豆饼市(街)、地瓜市(街)。根据相关记载,明代万历年间东关共设有7处城集和1处市集。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城集减为4处,市集仍为1处。东关城集的位置未见记载,而明、清两代的东关市集都设在东关大街十字口。所以,从街道名称上看,南下河一带在明、清时期毫无疑义曾是东关城集的组成部分。而东关大街下河街口一带曾是东关市集的所在地,因为东关大街在别的地方是没有十字路口的。这样看来,到民国时,下河街便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喧嚣热闹了400多年了。 下河街曾是李氏一族聚族而居的地方。李氏一族曾是潍县东关一带的大姓家族,当地人称“下河李”。当地人至今津津乐道的是清代咸丰年间发生在下河街北端、绿瓦阁内鱼市街(今已拆除,原址只有绿瓦阁残迹)上的故事。 当年,为争当鱼市“行头”(经纪人),“下河李”与鱼市街上聚族而居的谭氏一族(当地人称“鱼店谭”)经常群打群殴,成为当地的不安定因素。官府不得不出面,在鱼市街当街设置公案,并架起一口盛满沸油和一只秤砣的大锅,声称能用手将秤砣捞出者即为当然的“行头”。结果“下河李”临阵退缩,“鱼店谭”从烧得滚烫的沸油里捞出了秤砣,获得了官府发放的四张“鱼帖”作为鱼市经纪人的凭证。从此后,当地便有了“下河李,惹不起;鱼店谭,不识完(潍县方言,意即‘不达目的不算完’)”的说法了。据报道,我国台湾当代知名作家李敖的祖上就出自“下河李”。而李敖似乎还真的有些老潍县“下河李”的遗风。 南下河街道两侧多为工商业实体,仍有传统集市的影子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自开”潍县为商埠后,东关大街迅速成为潍县城市经济金融中心,下河街也迅速融入东关大街商圈,发展为城市经济流通体系内的重要一环。 民国时期,作为当地知名的工商业街道,下河街的南下河部分和北下河部分在功能分工上是不尽相同的。 南下河仍然设有土面市、灯笼市,能够依稀看到传统集市的影子。南下河街道两侧则分布着饭菜业、浴池业、货栈业、铁加工业等方面的工商业实体,景色上是各业杂陈的街市风格。在这些工商业实体中,朝阳居是远近闻名的专营朝天锅的饭馆。朝阳居于1937年开业。此前,以饼卷猪头肉或猪下水、喝“老汤”(煮猪头肉、猪下水的汤)为主要特征的朝天锅小吃,因露天设在集市上、煮肉的锅无盖而得名,主要供来潍赶集的农民“开荤”。本地市民一般不去光顾。朝阳居则把朝天锅设在了室内,在保留了朝天锅小吃纯香浓厚风味的同时,摒弃了集市朝天锅共用一把木勺直接喝“老汤”的做法,用公用勺把“老汤”舀入碗中,实现了完全的分餐。朝阳居在促进朝天锅变身为各阶层民众喜爱、老少咸宜的地方名吃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是值得称道的。 北下河像是物流园 棉纱布匹集中交易 北下河则是潍县城市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原料棉纱的主要交易场所——洋线市的所在地,也是织布业终端商品布匹的主要交易场所——布市的所在地。 鼎盛时期每天高达300件(每件重100千克)的棉纱和当地年产6600多万米的布匹大多在北下河洋线市和布市完成购销交易活动。当然,棉纱、布匹的购销交易活动既可以在这里钱货两清,也可以在这里谈妥,去别处交款取货。当地盛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的民间金融投机活动——棉纱期货交易,其活动场所也设在北下河洋线市。因此,虽然这里仍然按照传统习俗称之为洋线市、布市,但在流通业态上已具备了现代物流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与传统集市已大相径庭。 当地线业、布匹营销业方面的主要商号(时称线庄、布庄)集中分布在北下河两旁,这些商号大多店内存货,店外路面上设摊交易。其中在当地名气最大的商号当属蚨聚纱布庄。蚨聚纱布庄以品种齐全、货真价实、服务周到、讲究信用把一大批织布厂商和经纪人聚集在自己周围。其营销量曾占到青岛输入潍县棉纱总量的25.4%。 另外,颜料业、民间金融汇兑业、杂货业、饭菜业方面的实体在北下河的分布也较集中。庆德楼于1934年建成开业,是当地为数不多的豪华酒楼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两层楼房,临街正面的楼房西墙用水刷石装饰,豪华大方。庆德楼参照上海、青岛、天津等大城市里大酒楼的设施配置兴建,参照它们的做法操作正规大席面,大大超前于当地当时的实际消费水平。因此,当时独一无二的庆德楼在制造了开业之初的轰动效应后,很快陷入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勉强支撑到1935年底就关门歇业了。第二年更名为嘉宾楼,也支撑了不到一年。庆德楼是当地昙花一现的一大时尚景观和当时情况下贪大求洋、盲目投资的典型实例。
工商业色彩曾淡化 今又变身为CBD 解放初期,潍坊市整顿街道名称时,沿用当地俗称,将下河街以叶挺街为界一分为二,叶挺街以南称南下河街,叶挺街以北称北下河街。在解放后的城市规划中,南下河街和北下河街都不在交通主干道上,又受到国家逐步实行计划经济并逐步形成新的城市经济流通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其工商业色彩逐渐淡化并演变为普通的城市街道。1967年,南下河街、北下河街取“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之意分别改称解放南路、解放北路。1981年,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复称南下河街、北下河街。 解放后,南下河街一带没有以水产品和农副产品交易为主的农贸市场。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后,南下河街一带逐渐发展为城市潍坊规模大、品种全、交易活跃的水产品市场。1997年,南下河街整体拆除,相关商业设施建成后原址恢复并进行了拓宽改造。2003年,南下河水产品市场在保留品牌名称的同时,整体搬迁到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文化路口东南角的新址。此后,南下河街又经过数次整修改造,目前是潍坊CBD白浪河东岸组团内的街道。 北下河街于1995年、2008年分两次整体拆除,原址目前正在建设为潍坊CBD白浪河东岸组团内的街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