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成都5月22日电 5月19日至22日,“四川灾区重建中学被拆建豪宅”的消息引爆网络舆论。 据了解,被拆除的是绵阳紫荆民族中学。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绵阳民族初级中学教学楼严重受损。震后,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香港特区政府和绵阳市政府共同投入600多万元(香港方面捐款400万港元),建设了一座近3000平米的教学楼,2010年3月投入使用,并更名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 针对网络热议,绵阳市有关方面21日做出公开回应称,2009年紫荆民族中学教学楼的原址重建属于灾后应急建设,学校本身缺乏运动场和浴室等配套设施,学校多次反映困难。为此绵阳市成立了专门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并与香港教联会代表充分沟通后,规划选址在科教创业园区新建标准化的绵阳紫荆民族中学。新校园征地65.5亩,总投资7000万元,可满足18个班、900人的办学需求。新校区的建设已于2012年2月底正式动工,2013年8月将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中,原民族中学土地及土地构筑物资产处置约3000万元人民币,包含了香港方面援建的400万港元,其余资金由绵阳市政府投入。 针对重建中学为何两年就被拆迁的疑问,绵阳市规划局副局长何林泰强调了当初原址重建只是“应急之需”:“中学教学楼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教学场所,因此才决定原址重建教学楼。但从长远规划来说,紫荆民族中学原址临近火车站和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巨大,今后附近还将有一条连接机场的道路,不利于长期办学。” 22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发言人在回应记者咨询时表示,特区政府相关人员已于5月初赴现场实地了解,并正与四川方面及负责援建该所中学的非政府组织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商讨处理办法,包括考虑要求收回由特区政府捐出的200万港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