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这部大半夜播出的美食片,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闪闪发亮地摆到面前,让正饿着的夜猫子们垂涎欲滴。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后的淳朴故事充满人文关怀,令人“泪腺大动”,一时间口水与泪水齐飞。 色 让人深夜食指大动 在食品安全如此令人担忧的今天,央视赫然播出 令人震惊的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国》,时机真是选得太对了。《舌尖》之所以好看,皆因编导们选择了普通生活中最自然、平实的美食,而不是充斥荧屏的“某某美食家”带你去某某星级酒店品尝的山珍海味。食物没有贵贱之分,这部片子反而告诉观众,最边远、最闭塞、最家常的厨房里,能尝到最好的人间美味。 央视纪录片一向有其优良的拍摄质量,从网友对《舌尖》的赞美之辞可见,片中美食的色彩拍得丰满、浓郁、诱人,摄影师将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确实让各种夜猫子在深夜腹鸣时,忍不住食指大动! 据总导演陈晓卿爆料:在为《五味调和》配音期间,录音师突然中止了操作,令配音间里的李立宏老师以为词儿出错了,录音师解释说:“刚才有杂音,是您的肚子在叫。”李老师不好意思地指指屏幕上鲜艳欲滴的泡椒说:“赖它!赖它!”可见口舌之欢,人皆爱之。 晚间10时30分,对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来说,已属夜半浓睡时,没有哪个饮食节目胆敢放在这样的尴尬时间,但《舌尖》偏偏看准了深夜出没的白领高知们、刻苦温书的学子们、熬夜煲碟的夜猫子们,想必美食正是他们此刻最大的慰藉吧!怪不得吃货们在网上直呼“片子要把人看得欲火中烧、吃不着想骂娘、通宵失眠……观看期间至少三十次忍不住打开淘宝搜索有没有这个吃的。” 香 饱含深情感人催泪 看美食节目让人看得垂涎欲滴并不奇怪,但看得热泪盈眶却是怪事,《舌尖》就是让人眼泪和口水一起流的节目。《舌尖》真正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这些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不少人看到这些,都有种被“催泪”的生理自然反应,这其实是《舌尖》成功的另一关键词。 不少网友对该片中的“虾酱奶奶”记忆犹新。片中的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对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虾酱。导演用一个无声的小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舌尖体”火速蹿红 美国版: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德国版:入冬了,中部的图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图林根烤肠;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选择慕尼黑白肠;而距离不远的纽伦堡人民更加喜欢纽伦堡香肠;东边的柏林人民则将咖喱肠作为他们的餐食——我还以为全德国人民,都在吃土豆。 英国版:在这个国家的中心伦敦,人民比较喜欢吃fish and chips;而在相对于中部的曼城,人们则喜欢fish and chips;但是在遥远的爱丁堡,那里的人民更喜欢被油炸过的fish and chips。 葡萄牙版:在这个国家的沿海,人们喜欢吃明明自己海边有,却跑去北欧进口的、咸得齁死、吃的时候还得用水泡两天去盐的腌鳕鱼;在不止沿海的所有地区,人们最喜欢闲来无事吃几块一小口咬下去就能被甜得神志不清腻死人的甜点。 综合穿越版:在美国广袤的平原上,德克萨斯州的牛仔们正在煮一只德州扒鸡。而在千里之外的东北,宾夕法尼亚人民卷了很多的滨州果子饼。大河河滨的密西西比州,高密蜜枣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而大湖湖畔的威斯康辛州,渔民们正在吃刚捞上来的威海鲍鱼。
这样的镜头在片中俯拾皆是,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摄影师静静守候在这些平凡人的身边,将我们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背后采集者的艰辛一一呈现给观众。 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人生况味”,令不少生活在饱食不知福中的80后、90后很受用,纷纷表示为此片贡献了不少热泪。尤其是每一集结束部分,当集中的每一位劳动者或其家庭的画面连环闪回,画面定格在他们淳朴的笑容之时,那种“劳动者真帅、真美”的感动,打动了不少深夜难眠的眼球和心灵。 味 充满了人文关怀 《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的是,此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正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一部分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现实。”片中每一道美食,都附带着一些人文意味,给观众感受食物背后中国各地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 有网友的表达更为热情夸张,“《舌尖》是最佳爱国主义教育片,没有之一,更戳人心窝子的是把食物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传承结合在一起……”没错,《舌尖》是“特别中国”的美食片,摄制师的镜头赤裸裸地洋溢着中国式的勤劳、温馨、祥和和感动。观众印象最深的一点,要数旁白者那浑厚而饱含磁性的声线,娓娓动人的解说词,犹如“美食版《动物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连该纪录片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海报也设计得“特别中国”,海报上的一块腊肉,却做出中国山水画的味道,让人惊叹设计者的别样心思。 《舌尖上的中国》走红,不少观众表示,短短7集显然没有过足瘾。对此,导演陈晓卿回应说:“纪录片生产有它的规律,要按季度来推。中国地大物博,美食又何止这7集所能涵盖的。我们很快会做第二季,还会有第三季,不过,现在还没开始拍呢。” 影响 带火了网购和旅游 热播的美食纪录片显然引发了蝴蝶效应,来自淘宝最新的数据更显示出吃货们的疯狂:在5月14日至5月20日节目播出的七天时间里,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次数已远超45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连铁棍山药、武汉鸭脖、金华火腿这些传统的地方特产都在名称里备注“舌尖上的中国”字样。 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有网友专门制作菜单,香菇灌汤包、西湖醋鱼、葱烧海参、剁椒鱼头等片中提到的食物悉数尽收;有网友提议开个相关食品实体店;有网友呼吁干脆组个美食旅行团走一路吃一路。 而武汉、西安等地也借着这部纪录片的光掀起新一轮旅游热潮。 另外,《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各种“舌尖体”也开始在网上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