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推着癌症病人转,四小时不歇 |
◎临终关怀病房医护人员用爱心陪伴病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引导患者及家属平静面对现实,从焦虑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
|
|
医护人员正在照顾陈秀英老人。 |
|

|
|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是痛苦而来,高兴地离开;有一类患者,医院或许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这就是晚期的肿瘤患者。5月27日,记者来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采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在肿瘤病人生命消逝之前,陪伴他们走过最后那段日子,尽量舒缓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李贵新表示,对于终末期的肿瘤患者来说,最需要的不是先进的抗癌手段,而是温馨的临终关怀,有了爱,肿瘤患者有可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癌症患者 已坦然接受自己的病情 5月27日,记者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见到了今年67岁的陈秀英老人,她正和老伴在病房的走廊里溜达。陈秀英老人面色红润,看起来十分精神,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李贵新告诉记者,陈秀英老人非常坚强,她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全身,就连脑子里也已发现癌细胞。这样一位老人能有现在的状态,不能不说是医学上的奇迹。 说起陈秀英老人,李贵新首先提到了陈秀英的老伴于书起。自从陈秀英住院的那天起,于书起就一直陪伴在陈秀英的身边,照顾日常起居,陪老伴说话聊天。李贵新透露,陈秀英是今年春节后住进医院的,几个月来,老伴于书起瘦了20斤。在此过程中,陈秀英的子女也不离不弃,每天定时来医院照顾。 护士长魏素臻告诉记者,陈秀英老人现在还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每次说起自己的病情,老人都说要不是老伴在身边陪伴,她没有勇气坚持这么长时间,最感谢的就是老伴了。 今年45岁的许女士,是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记者见到她时,她已坦然接受了自己的病情,每天上午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化疗,其余时间就自己在病房活动活动,或者和医护人员聊聊天,日常生活都不需要她担心,全部由医护人员负责。 说起自己的病情,许女士黯然泪下说,她是去年检查出胰腺癌的,刚得知自己病情的时候,可以说到了崩溃的边缘。想想正在备战高考的儿子,想想忙着筹钱给她治疗的丈夫,她一次又一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即使要走,我也不能就这样走了,我要让家人明白,我不在了,他们也应该过好以后的日子!”许女士说,当医护人员得知她的情况后,耐心地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慢慢地她也从绝望中走了出来。
医护人员 用关爱让生命走得有尊严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是我市为数不多开展临终关怀的科室,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这里的医护人员自始至终围绕着爱心两个字开展工作,在一言一行中给予患者温暖。 “肿瘤患者的家庭都是不幸的,医护人员没有理由再增加他们的痛苦,否则就不是一位称职的医护工作者。”魏素臻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很多患者就像是老小孩一样,曾有一位患者因病情加重,导致意识不清,就像个孩子一样整天缠着医护人员陪她聊天。有一次,一位护士用轮椅推着她在楼道里走了4个小时,直到那位患者睡着了,推轮椅的护士才停下来休息,而此时,那位护士的腿肚子都肿了。 魏素臻说,她们最懂得肿瘤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当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就要离开人世时,亲属都难以接受,对医生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企盼能有灵丹妙药起死回生,如果不能满足患者家属的要求,可能会引发医患冲突。但是在她们科室,医护人员懂得了临终关怀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因为患者和家属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慢慢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李贵新说,在肿瘤防治中心,最让医护人员感到痛心的不是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生死离别,而是一些患者检查出癌症之后主动放弃治疗或家属选择放弃治疗的态度,漠视生命,漠视亲情的眼神。 “我曾亲眼目睹过一对小夫妻,当女方检查出癌症后,男方立即选择了放弃,回到家后选择了离婚,像这种情况是多么让人感到痛心。”李贵新说,以现在的医疗水平,癌症患者并不等于立即判了死刑,很多癌症通过治疗还是可以康复的,至少能延长生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广大市民对癌症不了解,以为得了癌症就等于判了死刑,治疗癌症会花很多钱,其实现在有了新农合,很多癌症治疗费用是可以报销的。 李贵新告诉记者,医院里之所以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就是希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息,让全社会都来关爱肿瘤患者,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疾病,在最后的日子里,走得有尊严。 临终关怀 与“家居宁养”并不矛盾 魏素臻告诉记者,她们科室不同于其他医院的其他科室,这里的肿瘤晚期患者以现代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很难康复的,直接面对的就是死亡。这类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三分治,七分养,关键看病人的心态。医护人员主要的工作是引导病人和家属平静地面对死亡,也就是大家所不熟悉的临终关怀。 李贵新说,晚期肿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肉体上的痛苦,最突出的表现是恐惧,对生命消失的恐惧、失落的恐惧,与亲人分离的恐惧以及对死亡前肉体痛苦的恐惧。对于终末期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诱导病人从恐惧、遗憾、愤怒、焦虑、牵挂等困境中摆脱出来。作为医生既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或无意义的治疗,而应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控制病人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让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 “在绝症病人生命旅程的最后时刻,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大限度地减轻病患的痛苦,让患者走得有尊严。”李贵新说。 说起临终关怀,很多市民还是不能接受。家住奎文区早春园小区的陈刚就不赞同,他认为,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应该和家人待在一起,这与中国的“孝道”有关,在医院即使有再好的服务他也不能接受。 李贵新说,陈先生的想法符合绝大多数市民的想法,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享受家人的陪伴,较大限度的实现舒适安宁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愿望。但是这种想法适合正常死亡的患者,而晚期肿瘤患者及其亲属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要承受着诸多痛苦,如果选择家居宁养,至少应建立在患者和家属有信心和发自内心接受在家中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有相关症状出现时能有相关医护人员做专业指导。如果条件不成熟,还应该选择能进行临终关怀的医院,在专业人员的陪伴下减少病人的疼痛,让病人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