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坊新闻·热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笔尖上的大考
 
标题导航
免费美容却被消费2000元
小公园内垃圾粪便堵住遛弯路
2012年06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费美容却被消费2000元
  “樱花仙子”美容店。小图:该美容店开具的收据中,只写消费金额,没写消费项目。



◎“樱花仙子”美容店以不断谈话的方式劝顾客消费 ◎市工商部门表示,美容店此种做法属于强买强卖
  5月28日下午,小张小程两女孩在潍坊金沙城市广场逛街时,被一男子以“免费体验”的名目拉进一家名叫“樱花仙子”的美容店做美容。美容过程中在美容师的“建议”下两人做了一些美容项目,最后一结账竟花费2000元钱。对于2000元的消费,美容院没有出具任何发票和有效收据,5月29日,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事件
美容时遭轮番劝说

  5月29日,记者采访了小程和小张,得知她们俩今年都17岁,是来潍坊打工的外地女孩。5月28日下午,两人在金沙城市广场逛街时,被一名男子以免费美容体验的名义拉进一家名叫“樱花仙子”的美容院,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莫名消费了2000元钱。
  小张告诉记者,进店以后,她们分别被安排进不同的房间,两个美容师在做美容的过程中,不断建议自己做各种护肤项目。小张打工挣不了多少钱,根本不想做那些美容项目。“我说我不想做,她们就不停地找人进来劝我,第一个美容师说服不成,就换另一个美容师进来给我‘分析利弊’,最后店长也亲自进来劝我。”小张告诉记者,在轮番劝说下,她没法拒绝就同意了几项,隔壁的好朋友小程也遭遇了这种“轮番劝说”。
  “只记得她们在我们脸上不停地按摩、涂抹,说着各种我们根本就听不懂的皮肤护理名词,具体做了哪些项目我们自己也不清楚。”两个女孩说。一个小时后美容结束,美容店方称小张的护肤费1500元,小程500元,两人共花费2000元。
质疑
收费项目价格不一

  小程和小张告诉记者,对于5月28日下午在“樱花仙子”美容店的消费,美容店没有开发票,只有一张收据,写得含糊不清。记者看到小张拿出的美容店收据上没有写任何收费款项,只写着“共计2000元”,同时因为消费满2000元,美容店赠送了一张贵宾卡、300元积分,另外赠送一支标价200元的面膜的信息也标注在收据上。
  当天下午,记者和小张、小程来到“樱花仙子”美容院。根据记者的要求,美容店经理补填了两人消费的详细项目:畅通毛孔208元、深层清洁加精油精华388元、定型巩固388元、排毒收缩498元……这些收费款项共计2000元。
  对于店方出具的详细收费款项,小张和小程提出异议。小张表示,当时美容师告诉自己全脸部修复(后来补填的收据上称为“畅通毛孔”)为208元,只修复额头(后来补填的数据上称之为“修复”)的话是68元,自己当时只同意做了修复额头,但美容师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就做了全脸修复,做完了才告诉自己。而根据当前店方出具的详细收费款项,全脸修复和额头部位的修复又被重复计算,消费额相加变为276元。另外,小张和小程相同的消费项目收据上的价格却不同,小程的“畅通毛孔”项目价格为198元,而小张则为208元。
美容店
美容师是“友情建议”

  “她们先是以免费的名目把我们拉进美容店,后来用不断‘谈话’的方式让我们做美容,还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们做一些项目,结账时也没有发票,收据也写得含糊不清,真是坑人!”两个女孩很气愤。
  对此,店方表示美容师只是针对顾客的需求做出一些正常的产品推荐和合理化的建议,小张、小程二人的消费店方并没有强迫。对于发票和收据的事情,店方表示:他们美容店向来是不开发票的,因为美容店的发票哪个单位也报不了,开了也没用,写收据时,对于收费款项顾客当时并没有额外要求,所以才简单写的。
  在小张和小程的坚持下,店方同意向总部反映一下,看看能不能协调解决。5月30日,美容店告知小程和小张,经过店方的考虑,可以退还她们几百块钱,但要等到6月15日再来拿。
市工商局
美容店涉嫌商业欺诈

  6月1日下午,记者就此事联系到潍坊市地税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票在营业发生后当即产生,商家不开发票等于偷税漏税,收据仅能证明消费者在该商家消费了,并不是税收产生的证明,不具备法律效力。
  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答复记者,美容店是否涉嫌偷税漏税首先要看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另外消费者有权利在消费后让商家出具有效正规的发票,如果没有发票,消费者可凭商家出具的收据拨打12366进行举报,当地税务部门将对商家进行查处。
  随后,记者采访了市工商局,宣传科一工作人员表示,产品销售要明码标价,消费者对商品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必须是完全自愿的消费。如果价目不清、前后价格不一样,或者混淆免费和收费项目均属于商业欺诈。事件中商家以不断跟人谈话的方式变相迫使女孩消费属于强买强卖。该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在消费之前一定要问明白产品的价格和效果,不要被“免费”的幌子和商家的花言巧语欺骗。  文/图 本报记者 谭黎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