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文娱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感同身受才动人”
2012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著名作家刘玉堂临朐讲写作
“感同身受才动人”



  6月2日,沂山笔会暨全国文学大奖赛启动仪式在临朐县沂山东镇御苑大酒店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刘玉堂为临朐县文学创作骨干进行了专题辅导讲座,幽默、轻松的讲课方式,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刘玉堂重点讲述了作家写作灵感的来源,并赞叹沂山风光无限,祖籍沂源的他直呼,感觉来到沂山就像回到家乡,感觉格外亲切。
  谈写作
少时就有作家梦

  刘玉堂回忆说,在他大约六七岁时,他的大姐是当时农业合作社的社长,县里常有一位女农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工作,并在他家住宿。这个技术人员常给他带来一些小画书,那时小画书是很少见的。刘玉堂朦胧地记得,这位女技术人员跟他说:“写这些小画书的人就是作家,你要好好学习,等将来你也要当作家。”就因为这位女技术人员的一句话,让刘玉堂在少年时就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这位技术人员有一次在一本叫《农业知识》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获得了3元稿费,她用这些钱给我买了一些香蕉,那是我第一次吃香蕉,我一边吃一边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要当个作家,将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也用稿费买香蕉吃。”刘玉堂笑着说。
  正是因为这个女技术人员的鼓励,刘玉堂从小对文字很敏感,喜欢做文字工作。至今刘玉堂的中短篇小说曾获山东泰山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大奖,山东精品工程奖、山东优秀图书奖,山东新时期农村题材一等奖,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萌芽》、《鸭绿江》、《时代文学》等数十次省以上刊物优秀作品奖。其随笔数十次获全国报刊副刊协会及省级报纸副刊协会奖。“当作家不仅仅是职业好,也是我人生的目标。有句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如果人只想干成一件事,那么他的心思都会用在这件事上,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刘玉堂说。
谈灵感
长期积累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发现脑子里面东西很多,也走过很多地方,但是我们就是写不出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灵感。刘玉堂认为,作家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获得”。灵感是某一事件的发生就把相关的东西调动起来,就能写出好的东西,有时候,一个道具、一个场景、一次谈话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创作的来源,并很有可能勾画出一副很好的作品。
  “我觉得每个人的创作灵感不同,我的大部分灵感都来自受某种事情的触发,某种新的东西、某种新的感觉。”刘玉堂说,他上高中的时候,要步行30多公里去县城,途中要经过一个叫悦庄的村,这个村有半截土城墙,城墙根有几排很大的青砖,夏天经过的时候,他就看见墙壁上有一排凹进去的很光滑的小洞,他非常纳闷。后来到了冬天他才知道,原来是村里的一些老头在那晒太阳,倚着墙,日久天长磨出来的。后来,他就根据这件事写了个短篇小说,名字叫《印印儿》。“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它就能触发你的想象,就是这么一个场景,就能触发创作的灵感,我很多作品也是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得来的灵感。”刘玉堂说,灵感,绝对不是来自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好的、新的政策,而是来自对生活长期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积累偶然获得”的过程。
  刘玉堂还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写东西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而积累生活首先从积累人物开始,他很看重作品的亲历性,没有经历的事情,他不会写,他写的作品都是和他经历差不多的事情。
谈作品
新作年底完成

  读过刘玉堂作品的读者都知道,他的作品大都以山东沂蒙山农村为背景,描写农民的善良和执著,显现出来自民间的伦理、地域的亲和力和普通百姓的智慧与淳朴。他的语言轻松、幽默,常让人会心一笑。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沂源的方言。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在他的叙述中,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刘玉堂自1971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作品近四百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钓鱼台纪事》、《滑坡》、《温柔之乡》、《人走形势》、《你无法真实》、《福地》、《自家人》、《最后一个生产队》、《山里山外》、《刘玉堂幽默小说精选》、《一头六四年的猪》;长篇小说《乡村温柔》、《尴尬大全》;随笔集《玉堂闲话》、《我们的长处或优点》、《戏里戏外》等。“我的这些作品中,还没有让我特别满意的,我对《钓鱼台纪事》、《最后一次生产队》、《自家人》、《尴尬大全》还比较满意。”刘玉堂说,目前他正在写《八里洼纪事》,上部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下部。《八里洼纪事》主要写的是城市郊区的事情,是刘玉堂唯一一部不以沂蒙山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但是又有沂蒙山的因素在里边,里边的人物形象都与沂蒙山有关。
  “这是我第一次来沂山,沂山整体感觉很秀气,这里的绿色植被很好,空气清新,作为一个沂蒙山人,来到沂山后觉得格外亲切,这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跟我的家乡都一样,是连在一起的。”刘玉堂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