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敬明抄录的郭沫若编《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读书笔记。 |
|

|
|
初识孙敬明的人都会有一种相同的感觉,那就是无论跟他讨论历史、考古、古文字还是讨论文学、艺术,他都能兴致勃勃地跟你聊上很久,而且聊得还头头是道,让你不禁在想,他的知识面为何这么广阔?他到底读过多少书?实际情况是,出生在“学问人”家庭的孙敬明从小就爱读书,上了大学更是化身彻头彻尾的“书虫”,甚至为了让午休时间坚持读书的自己有精神,口含大头针提神。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对孙敬明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时过目成诵语文特好,曾立志当一名诗人 “我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古代的东西情有独钟。”1952年出生于潍县南孙东北孙(今属寒亭高里)的孙敬明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是当地的学问人,精于周易,也喜欢研读大清律法方面的书籍,还擅长书法。家里藏有很多古代的典籍,并且他的四伯父与他大伯父家的大哥、三哥都从事教学工作。为鼓励他读书,四伯父还特别送他一部旧版《康熙字典》、大哥送他一部1956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韬奋文集》,至今都保存在他的书橱里。现在孙敬明置于案头的是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说文解字》,早已经被他翻检的封面修补过许多次。孙敬明的童年就是在边查字典边读《四书》《五经》中度过的。“那些古汉语的文章,比如说《春秋》、《左传》、《国语》、《诗经》、《史记·陈涉世家》以及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我看一两遍就能背过,大概天生有些秉性吧,上小学那会儿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过目成诵。”孙敬明说上小学时他成绩一直很好,不但不偏科语文成绩还特别好,他的作文在学校里都是作为范文供低年级的学生学习。 孙敬明说他最早的“考古活动”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记得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有农民在地里挖出一个清代的墓葬,属于土沙灰合成的地下洞穴,建造考究,墓室幽深,便好奇地跑进去看,发现里边有棺木铁钉与人骨,同学们都觉得他太大胆了。“清代事死如生,尤其那种大户人家的墓,都建得跟地上的房子似的,前有房檐斗拱、升昂门楣、棂扉楹柱,上面还敷有绚丽的色彩,甚至绘有图画、写有文字,跑进去看的时候就是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点也没觉得害怕。” 每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飞行员,孙敬明说在中小学时代他最想做的是诗人。孙敬明说中学时代他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的书,对文学十分痴迷,于是产生了做诗人的想法。虽然他后来从事考古工作,但依然对写诗情有独钟,而且最早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也是诗歌,孙敬明直到现在有空的时候还会写些古体诗。
中午为占座位不离图书馆,口含大头针提神 21岁高中毕业后,孙敬明来到农业学大寨工作组当秘书,常驻当时的高里公社。当时电影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之前都会先放一些纪录片,孙敬明至今还记得当时放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现的如河北满城、湖南马王堆出土文物的纪录片时,他看得十分仔细,非常感兴趣。“上高中那会就有个教语文的单老师,看过我写的传统味儿浓的作文以后,说我以后可以学考古,没想到上大学还真学了考古。” 后来,孙敬明考取了吉林大学考古系,当时国内只有北京大学等极少数大学设置考古专业。来到吉林大学后,图书馆里成千上万的书籍为喜爱读书的孙敬明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可以尽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于是他这个“书迷”成了图书馆里特殊的借书者。为了读古文字方面的书,他把学校所藏的有关这方面的书籍目录全部抄录在笔记本上,包括图书的编号,这样挨着读,同时还便于从书架上取到书。“那个时候每个借书证只能借5本书,而我可以借30本。因为我一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管理员都认识我了,有时还给他们帮忙,他们觉得我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所以给我特殊的‘优待’。甚至那些按规定不外借的清代珍贵线装书如《西清古鉴》我都可以借出来寒暑假带回家读。”孙敬明说上大学期间,他每年寒暑假都会背一大堆书回家看,考古、古文字、历史等等各种类型的书都有。自从读了考古专业以后,总觉时间紧迫,从而很少再读文学方面的书籍。父亲看着儿子带回的一大堆书心里很高兴,看得出儿子在学校里学习很认真。 “我那个时候就是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天天如此,没有周末,天天与书为伴,图书馆里占个座位很不容易,如果午饭时离开,返回时座位就没了,所以我中午不离开座位,怕打盹就在嘴里含个大头针,给点刺激就不会犯困了。”孙敬明的作法无疑是现代版的头悬梁锥刺骨。 孙敬明说大学时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与各位老师的关系都非常好,像教历史文献学的罗继祖先生,他是清代知名学者罗振玉的嫡长孙;还有教授古文字学的陈世辉先生,他是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最早的研究生,都是学识渊博的好老师。他们喜欢孙敬明认真读书多读书的劲头,所以总是会单独给他出一些历史考古与古文字类的题目让他做,每次他都很认真地完成。几乎每个星期六的晚上,他都在教室里写文章或通宵达旦读书。为此,还得跟教学楼的管理员“斗智斗勇”。“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三楼,每天晚上到了9点,楼里的管理员就会到楼上赶人。我们一听见他上楼就把灯关上,把门上的链子锁挂上,作出一副教室已经锁门的样子,等他下楼了,再把灯打开继续写作,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去食堂吃早饭的时候饿得脚底下就跟踩着棉花似的。”孙敬明说那时就是有那股努力学习的劲儿。
听从老师劝告回潍工作 工资除吃饭外都买了书 大学读书时孙敬明最喜欢古文字学,大学毕业时,于省吾教授和罗继祖教授劝孙敬明回家乡,因为潍县是清代金石学的中心,而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所以回家乡做研究是很好的选择。于是孙敬明大学毕业就回到了家乡,在当时的昌潍地区文物工作组工作。 从藏书浩如烟海的大学到潍坊,想搞研究和撰写文章,手上可用的书籍资料实在是太少了,最初孙敬明为查阅一种考古资料而跑遍潍坊的图书馆与高校,寻寻觅觅,终无所得,心中十分难过还为此落泪。因此,孙敬明下决心节衣缩食,将所有钱攒起来购买图书。 “我从济南的齐鲁书社古籍部买过书,让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书室的老师们帮我买过书,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买过,工资基本上除了吃饭就都用来买书了。”孙敬明说那时生活窘迫,很少顾及老家的父母,现在想来都很愧疚。 值得庆幸的是,孙敬明毕业后将他大学期间所有的读书笔记都带回家中,这也为他省去了查资料的麻烦。 1983年国家文化部为抢救古籍加强整理,委托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知名教授举办古文字和古籍整理研究班,由于母校老师的厚爱,孙敬明得以重返吉林大学读由于省吾教授主办的全国古文字讲师研究班,当时班里18名同学,其中有复旦、郑州、山西、华中大学和北京与南京故宫博物院的,而孙敬明则是唯一一名吉林大学考古毕业又回来读书的。当时孙敬明深知潍坊古书籍短缺,便抄录了大量古文字方面的资料,诸如郭沫若的《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300多篇商周青铜器铭文。研读古文字时,也留下很多的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成为他查阅信息的重要资料,一直保存至今。说着他拿出一本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本用白纸和粗绳装订而成的手抄本,书的封皮上写着《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下面做了一行注释“1983年冬月抄于吉林大学。是年秋余得以重返母校专学古文字,期间寒暑一度努力斯学,蒙良师益友多所指诲……”记录着何时何地抄写。打开这本手抄本,记者看到里面从目录到书中的文字、插图、注释一应俱全,这哪是读书笔记,分明就是把整本书原封不动地抄了下来。 记者注意到,手抄本里还夹着一些薄如蝉翼的白纸,孙敬明解释说,为了将书中的古文字图原封不动的画出来,他特地找来这样的纸蒙在书上一笔一划描写下来的。孙敬明对于文献资料的热爱和认真的抄书态度让人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