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知松堂主孙敬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考古研究30年不厌倦
2012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古研究30年不厌倦
  《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被东北师范大学作为相关博士生的必读科目。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为《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一书撰写的序言。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博系统高评委,山东大学、烟台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身披如此多名号的孙敬明绝不是徒有其名,在从事考古研究的三十多年里,他孜孜不倦,致力于齐地古文字、古兵器、古钱币、古国史与古文明的综合研究,还以多年工作积累的文物考古资料为基础,与古文字、古文献和民俗资料相结合,对先秦30余个古国之历史文化详尽研究。他的相关学术著作屡次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也得到了不少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的肯定和赞扬。
陶文研究影响古文字界
  战国时期的陶文是由清代潍县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首次发现的,并进行了大量的收藏与研究。这些陶文主要是在陶器上用戳印打印上文字,然后入窑烧制,文字内容类似现在的商品标识,主要关涉当时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
  对陶文的研究,清代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而陶文资料的文献价值极为重要,如著名学者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曾经指出陶文的研究,其学术价值不在甲骨文之下。清代出土的陶文,基本是民间收集,缺乏考古学上的依据,所以在研究上总是有所局限。解放以后考古发掘所获得科学的资料,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科学的研究。
  孙敬明结合考古资料,根据陶文所在的器物形状与出土的层位、以及文字形体与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科学的研究,首次对齐国陶文进行科学分期;还对陶文所涉及的齐国城市工商、手工业、城市经济与军事组织制度和齐国境内的地名等进行探讨,在国内古文字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凡是研究陶文的著述,几乎都要引证其有关研究成果。
  另外,孙敬明对齐、燕、韩、赵、魏与莒国兵器的研究,亦是结合考古发现,从古文字学角度对兵器进行分期,尤其对齐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上百件有铭文的青铜戈、戟、矛、剑、铍(pī)、镞(zú)等进行科学的分期研究,判定兵器的时代与铸造和使用的地点,并与《周礼》、《孙子兵法》等合证,以探研齐国名物制度。

首创环渤海刀币流通圈理论
  孙敬明对先秦时期齐鲁燕赵魏韩与秦国货币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合钱币文字与铸造工艺对齐燕赵国的货币进行分期,并以此探讨齐燕赵与山戎等国族所行用青铜刀币的起源,结合寿光古城遗址出土的商代纪国青铜刀的形制与铭文,而提出齐国刀币起源于弥河流域的观点,为古钱币学界所接受。
  与此同时,他结合齐币出土地点的环境,尤其是莱州湾南岸冲积平原出土刀币的地点,以北海产盐基地为中心,而向外作扇形的分布的情形,早在1988年即提出齐国早期盐业基地在弥河入海处所形成的滩涂上的观点。时过二十余年,科学的考古发掘与大规模的考古调查证明其当初的推论。孙敬明还结合齐燕赵与山戎刀币主要在环渤海地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吉林以及国外的朝鲜、韩国与日本等地出土的情景,首创环渤海区域刀币文化流通圈理论,对先秦齐燕赵戎文化综合研究多所裨益。
  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等的李学勤先生,称其研究是以考古与古文字相结合“尤为可观,发前人所未发,创获颇多”。
对先秦古国历史文化详尽研究
  先秦时期万国林立,今山东境内商代西周时期重要古国约有40余个,这对研究国家发展进程、奴隶制与封建制的转换递进、早期的东夷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的地位,以及齐鲁文明的由来与发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资料。但是有关这些古国的历史文献记载极为稀少,即便是在孔夫子所在的时代对此也感到文献的缺乏。
  现在由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陶文与简牍帛书的出土,使中国的历史文献大量增多,这对于研究历史尤其先秦史更是大有裨益。孙敬明结合古文字资料,对先秦时期30多个古国进行研究,诸如探索夏代的后羿、寒浞、斟灌、斟鄩(xún)、平寿,商代的纪国、亚醜方国、莱国、诸国、逢国、莒国,以及齐鲁等国早期发展的历史,尤其与山东原有的东夷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与融合等,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
  如夏商时期位于今临朐青州境的古逄国,属于山东资格最老的东夷古国之一,春秋时期晏子在对齐景公讲述齐地的历史沿革时,就提到这个古国。但是由于历史漫长而文献缺乏记载,后来这个古国则湮没于历史的海洋中了。经孙敬明结合旧所著录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以及在济南附近出土的青铜器,最终考证西周春秋时期古逄国的国都在今济南市的济阳刘台子一带。
  他对莒国历史的研究,有20余年了,已经发表有关莒国历史文化的文章20余篇,这在国内属于最多的一人,在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而今潍坊的南半部东半部,在商代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即属于莒国,而“毋忘在莒”的故事盛传不衰。
  另外,他还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进行研究,探索早期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考古所见东方滨海地区江淮一带的良渚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早在1989年提出“东方海洋文化条带”的观点,引起国内考古历史与海事学界的关注。
研究成果入书,成博士生必读
  2005年,孙敬明将多年所做研究集结起来,出版了《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一书,全书110余万字。此书涵盖古文字、古钱币、古兵器与古国史、古文明研究多个方面,在国内学术界有高度评价。其中有关古陶文、古国史的专项研究成果频频为学术界所称引。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詹子庆教授,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在国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陈青荣教授等,分别撰文均对《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予极高之赞誉。并且,东北师范大学还将此专著作为相关博士生的必读科目。
  李学勤教授为《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一书撰写了序言,并在书中盛赞道:“通读不难看出,孙敬明先生的甲骨金文研究能直接联系齐及周围地区的古史,有许多富于启发之处。对于兵器和钱币,他做了不少专门讨论,对齐兵、齐币的综观尤为可观。还应该突出提到的是孙敬明先生对齐陶文的工作。他以考古调查同陶文研究结合起来,有着特殊的贡献。”
  由于学术成果突出,孙敬明1993冬年就由山东省文博系统高评委评审通过为研究员,这属于山东省文博系统和山东高校文博考古专业中最为年轻的研究员,也是吉林大学创办考古专业以来所培养出最早的一位研究员。孙敬明1996年受聘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得到时任山东大学校长潘承洞签发的聘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