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知松堂主孙敬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写成潍坊历史“百科全书”
2012年06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成潍坊历史“百科全书”
  孙敬明撰写及参与编著的著作。
  孙敬明修订的《山东区域文化·潍坊文化通览》中关于潍坊市卷的样稿。



  迄今为止,孙敬明撰写了《先秦货币文字分域断代研究例》、《郑板桥与潍县》、《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潍坊古代文化通论》等学术著作,与别人合著《齐币图释》、《文博研究》、《潍坊文化三百年》、《晏子研究文集》等,其中《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潍坊古代文化通论》均获山东省文化厅专著一等奖。他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日本、菲律宾等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省级奖43项。如此多的专业著作和论文都来源于他30多年孜孜不倦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不少学者也对他给予肯定和赞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著作当中,一部涵盖全部潍坊历史的60余万字著作《潍坊古代文化通论》详尽介绍了潍坊的古文明,堪称潍坊历史的“百科全书”。用孙敬明自己的话说:“作为一个潍坊人,又是学考古专业的,就有责任为地方写这么本书。”
著书立说详解潍坊历史
  孙敬明在从事对全国与齐鲁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对潍坊当地区域文化的探讨,曾经主持研究潍坊近三百年的文化。这是国家文化部的重点课题,需要组织国内的有关专家共同来进行。经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多位知名教授和地方博学之人参加,共同研究,最后定名为《潍坊文化三百年》,全书120万字,由孙敬明总揽其成,认真修改撰合,仅其一人即撰写40余万字。每章绪论均是从远古时代结合考古与古文字资料进行认真科学的研究,斟酌再三才动笔写来。这是第一部对潍坊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综合研究且字数最多的专著,经文化部组织国内顶尖专家进行鉴定而出版,获得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此后,孙敬明又花了三年时间,在2009年独立撰成60余万字的《潍坊古代文化通论》,对潍坊区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进行全面的阐述,而此书的研究成果在山东省内区域文化研究方面亦属于填补空白之作。在《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一书的序言中,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志民首先写道:“孙敬明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撰成《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付梓在即,嘱我为序。我乐为其事,且心有感焉!”王志民认为,当今的潍坊市,是一个有相对独立性和区域传承性的文化地理单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齐鲁文化发展历史和当今山东文化的建设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把潍坊区域的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但对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有重要意义,从学术上看,也是对齐鲁文化研究的一个具体和深化。孙敬明撰写的《潍坊古代文化通论》是一本对齐鲁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颇具价值的一本专著。
  打开这本厚厚的《潍坊古代文化通论》,记者看到,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章节,依次是总论、经史学术、金石学、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与音乐戏曲、建筑、世家望族、郑板桥与潍县。
  该书第一章总论主要是按照朝代的先后,总述了潍坊从夏商周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的文化。虽说只是总述,但其中的介绍却细致入微,更重要的是结合潍坊当地的一些考古发现进行论证,很有说服力。
  比如在总论的第一节“起源与发展”中便详细提及了在潍坊地区发现的古代遗址。文中写道:“潍坊寒亭的前埠下后李文化与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潍坊地区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为配合潍莱高速公路工程,1996年10月,笔者曾参与对该遗址的考古调查。1997年5至8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前埠下考古发掘队对此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的灰坑300个、房址2处、墓葬33座、柱洞20个……由发掘所得的大型陶斧169件,可以推测当时的人口,如若三人共用一件的话,那么至少有500人在此繁衍生息……”介绍详细,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王志民觉得,孙敬明在研究中对一些潍坊所独有、而在齐鲁传统文化中又颇具地位和影响的文化部类及人物、事件等进行了重点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既显潍坊文化之“特”,又补齐鲁文化研究之“缺”;既是对潍坊文化研究的贡献,又是对齐鲁文化研究的具体、深化和拓展。
  孙敬明将“金石学”作为一章,详列诸家、遍寻资料、细加考述,颇有独到之处。又例如“建筑”一章,从纵论区域建筑发展小史的同时,又将潍坊有代表性的在山东乃至北方园林中有影响的十笏园列专节论述。史论结合,点面相辅,很有广度和深度。此外,他还将郑板桥在潍县的事迹中所反映的潍坊文化特点、风情列专章,将柳毅传书列专节等等,都反映出他对地方文化特色的着力关注和钟爱,令全书亮点频闪。
写潍坊历史是社会责任
  孙敬明之所以能够在书中介绍潍坊文化部类及人物、事件,突出潍坊特色,得益于他多年来对潍坊当地文化的研究。采访中聊起撰写60余万字《潍坊古代文化通论》的原因,孙敬明笑着说:“其实我很早就有这种想法,要写本书记述潍坊的历史。作为一个潍坊人,又是学考古专业的,就有责任为地方写这么本书。”在其他热衷潍坊历史的研究者眼中,孙敬明也是这么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事陈介祺研究多年的原潍坊市文化局局长郭铭绪这样评价孙敬明:“孙老师是潍坊少有的能坐下来认真研究历史的一个人。他的研究方法十分严谨,完全是以一个学者的态度。”
  郭铭绪说因为近期正在撰写陈介祺故居陈列馆的新陈列方案,他阅读了大量关于陈介祺研究的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浮于表面,研究层次不够深。“大家都知道陈介祺是大收藏家,家中有很多收藏,却很少有人去研究他的收藏思想,他为什么要搞收藏,怎么搞收藏,但是孙老师在这方面就下了很多功夫。”郭明绪说他曾经读过孙敬明一篇很长的学术论文,他发现,里面只要是以前遗留下来的关于陈介祺的文字记载,孙敬明都有提及,而且抽丝剥茧,详细介绍了最重点的内容,从孙敬明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陈介祺的收藏思想。“比如说陈介祺只收藏有字的东西,因为文字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一些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石刻文上,就能印证夏商周这些传说时代的历史。”郭铭绪表示:“陈介祺留下的东西非常多,能够一点一点地去读,去研究,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别人做不到,但孙老师做到了。我看过的国内研究陈介祺的文章当中,孙老师写得最为深刻,因此我的解说词中有一些都是采纳了他的学术成果。”
  郭铭绪说,在孙敬明的眼里,陈介祺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品质就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觉得这也是孙老师的心声,他觉得作为这一代人,如果不把过去的历史整理出来,传承给后人,就是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却不去做这个事情,就是没尽到社会责任。”
  全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学术秘书、烟台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考古学家江林昌评价说:“孙敬明就是潍坊当今的陈介祺!”
笔耕不辍新书将成
  孙敬明是个笔耕不辍的人,几乎每天都在读书、研究、写作。作为山东省政协倡领之齐鲁文化大工程《山东区域文化·潍坊文化通览》的学术主编,孙敬明目前正在翻阅已经到达他手中的第三校样稿。此书为山东区域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每地市一卷,省总览一卷,凡共18卷,1200万字。关于此书的撰写得到中央与省市有关领导的重视,属于全省典型的重大历史文化工程。由于孙敬明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前期的研究成果,全省总主编要求包括潍坊在内的三个地市率先撰写各自提纲,作为全省的典型,结果仅有潍坊卷唯一一份提纲样稿按时撰成,达到要求。省政协办公厅以此作为样板,发至各地市。而此提纲前后修订8遍,费时近百天,有关地市参考《潍坊文化通览》的提纲后,仅用一周时间即提交提纲。为了撰写出反映学术前沿高水平的《潍坊文化通览》,孙敬明在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姜绍华鼎力支持下约请本市学术功力深厚的专家共同撰写,如青州博物馆老馆长、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夏名采研究员,潍坊学院文学院院长尹建民教授,潍坊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王明德博士等。大家精益求精,有的文稿修订十多次。全省选出四篇样稿,潍坊一篇排在第一;全省22位教授通审第一批七部书稿,其中四部通过,潍坊又排第一。
  孙敬明拿出他修改过的几页样稿,记者看到,这是潍坊市卷第一章《潍坊远古时代与海岱文明的曙光》。在不大的A4纸上,到处用红字写满需要修改的地方。孙敬明告诉记者,他拿到以后都是逐行逐字阅读的,有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他还要查阅很多的文献资料,因此进度不是很快,他也有些着急,只能增加改稿的时间。
  “多少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工作,位居一隅之地,而时时关注学术前沿,做一些既有学术价值又与当地文化结合的扎实学问,正属于虽居江湖之远而不忘个人本分的学问之人。而今三十年过去,硕果累累,成绩卓越,成一地方学术大家。在当前学术为俗风所染,学术浮躁之气甚嚣尘上的情况下,读其文,观其事,想见其为人,的确认为敬明先生是一个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正如王志民教授在《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一书的序言中描述的那样,孙敬明就是这么一个勤于学问、勤于写作之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