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博物馆日,孙敬明给市民免费鉴宝。本报记者 张驰 摄 |
|

|
|
只看真假,不估价格,也不出鉴定证书,这就是孙敬明的免费鉴宝原则。从事文物工作30多年来,他免费鉴定过的民间藏品有万余件,但是他的家中却没有任何收藏品。在孙敬明的眼里,所有的文物只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高低,他绝不会用金钱去衡量某件文物的价值。“不给钱不看,给钱少了不看,那就失去了看真东西的机会了。”孙敬明说免费鉴宝带给他很多“知识财富”,而这些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虽然免费鉴宝占用了他很多用于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但他还是乐意为之,珍惜每一次与民间文物的“亲密接触”。他还通过鉴宝获取许多重要的学术信息,写出不少有分量的学术文章。 鉴宝人常登门拜访 2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孙敬明办公室,他正在撰写文章。“前天一大早,我刚到办公室开始改稿子就有人敲门,是一对父子,他们拿来一件清朝的官帽上用来插羽毛的翎管,我一看翎管颜色翠绿,温润凝重而无杂质,很不错!”孙敬明说,鉴定完以后他们不肯走,非要自己给估个价。原来有个买家出了数万元,他们不知高低,没敢卖,所以找到孙敬明。“我说我又不是市场上的文物贩子,从来不收藏一件东西,所以对价格也不是很了解。”可父子俩不死心,孙敬明只好说如果不等着钱用就继续保存着升值,父子俩这才肯离开。而这还算是比较好的,最起码下午他可以静下心来写文章,有时他一整天都被前来鉴宝的人给占用了。“我这里正在按着酝酿已久的思路写文章,这时有人敲门进来要鉴宝,思路就打断了,写文章不像织毛衣那样,放下再拿起来继续织。但是一想人家费事打听辗转而来也不容易,所以就得暂停写作。” 孙敬明接着说:“昨天早上有个淄博的打电话说手上有一批青铜藏品,让我给看看,我跟他聊了半天,他说‘那我这会儿直接过去找你吧’,然后挂断电话。来到我这里就11点了,马上开始看他带来的东西。”孙敬明说,当时先看了一些铸造青铜器的模子,带着铭文,是战国早期晋国的铸造铜匕的铭范,有40多个字的铭文,又看了些铜戈,对方还拿出一些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给他看。看完所有藏品已近下午1:30了。藏友非要请孙敬明吃饭,他推脱了半天才劝对方直接把他送回了家。 “下午2:00,我来办公室寻思写点东西,日照文博部门的人又来了。他们要看的是当地出土的带有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鼎。”孙敬明又热情认真地进行鉴定。这是日照出土的西周晚期古樊国的青铜鼎,残破过甚,幸好保留有铭文的部分,“太好了!”孙敬明高兴地说。当时樊国在今河南,这可证明西周时期山东莒国与江淮流域的樊国有文化交往,并且此前考古发掘在沂水还出土过黄国与陈国的带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自然可以结合起来研究。看完以后孙敬明很兴奋,做了记录,为以后的研究搜集资料。 孙敬明说,前来鉴定的常客不少,虽说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免费鉴定,但能够帮藏宝人鉴定藏品的真假、年代、功能等,他还是很开心。 免费鉴定,只看真假不估价 孙敬明鉴宝的原则是免费鉴定,只看真假,不估价格,也不出鉴定证书。他的家中也没有一件藏品。他说:“这是真正考古工作者的戒律,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考古学家的家,能抄出蒋介石委任这位专家为某省省长的委任状,有的专家家中还抄出奶糖、香皂等紧俏物品,但是绝无一件文物。你想我们从事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家里有收藏,这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就有瓜田李下之嫌。况且国家就有专门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者不能搞个人收藏的规定!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三十余年,国家文物局颁发从事文物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如果有一件藏品,那么收藏界就会说他藏有很多。我也从来不去大集文物市场,因为搞收藏的大都认识,即便不认识的,如在大集上一传,也就认识了,不知道要做何种说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孙敬明看过的国家和民间文物收藏品有数十万件,其中免费鉴定过的民间藏品有万余件。“很多人找我鉴定完都问价格,我说我只看东西对不对,不知道值多少钱。”实际上,在孙敬明的眼中,所有的文物都只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高低,他绝不会用金钱去衡量某件文物的价值。 因此,对于现在热播的一些鉴宝栏目还有社会上一些有偿鉴宝活动,孙敬明觉得是“剑走偏锋”了。“有一些号称是大地方来的大专家,其实在国内学术界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大家一听这个人是国家什么协会的,国家什么公司的,以为水平会很高,其实他们的学术造诣大都很一般,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孙敬明说,这些人给人看了藏品的真假以后,出具了鉴定证书说是真的。如果这个藏家不再找专业人士鉴定,他买到的可能是赝品。也有的藏家自己明知收藏的是赝品,花钱出鉴定证书,为的是将来好出售。其实真正的收藏行家是不在意你的鉴定证书的。 对于社会上胡乱出具鉴定证书的现象,孙敬明也提示藏友们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或者鉴定者,否则就为那些不学无术的假专家提供了“免费午餐”。实际上有些搞收藏多年的藏友,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致上是可以判断藏品真假的,但是如果没有专家的鉴定证书,总觉得不放心,也不方便出售,于是才会找好几个专家鉴定,出证书,正是这种“买放心”的心理,给了那些假专家以可乘之机。孙敬明提醒藏友们不要为了证书花冤枉钱。 鉴宝是为了学习积累知识 对孙敬明来说,鉴定的过程是一个了解流失民间文物走向,收集文物资料信息,开阔视野,紧跟造假的步伐而锻炼培养眼力的机会。“不给钱不看,给钱少了不看,那就失去了看真东西的机会了。”孙敬明说免费鉴宝带给他很多“知识财富”,而这些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市博物馆每年都举办一次免费鉴宝,前年我就看了两面铜镜,很珍贵。铜镜以前看过很多,这两面铜镜的特别之处是它们外面都包裹着刺绣精美的‘布套’,我们称之为锦囊,这是比较少见的。以前我只是从书上了解到铜镜一般是放在漆奁(lián)中,而放在锦囊中的则从没见过,这次真的见到了,就积累了经验。”孙敬明笑着说这么多年的鉴宝经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见到了民间收藏的郑板桥真迹。说来也是机缘巧合,2004年10月,孙敬明出版了一本名为《郑板桥与潍县》的书,这本书是齐鲁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共有100本。后来省里为了宣传研究成果,便请齐鲁晚报的记者采访了这些书的作家。关于孙敬明这本书的报道当时发了4个版,篇幅很大。2005年的夏天,有一名莒南的读者打来电话想请孙敬明代为鉴定一幅郑板桥画的竹子,孙敬明欣然接受。当这位中年男士带着画前来的时候,孙敬明看后十分吃惊,同时又很兴奋,因为目前民间收藏的郑板桥的画中90%以上是仿品,而这幅画竟然是郑板桥的真迹。“那是郑板桥画给好友卢雅雨的一幅竹子,是幅画片,没有装裱成卷轴,但确实是真迹。”孙敬明笑着说是不是自己研究郑板桥这么多年,郑板桥托人把他的真画送来给他看了。记者发现,孙敬明回忆起那天看到真文物时的情形,就像小孩子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一样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遇到古画造假 戳穿高超骗术 孙敬明告诉记者,20年来找他鉴宝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有不少人被文物贩子骗取大量钱财还执迷不悟,也有人通过找孙敬明鉴宝,避免了上当受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孙敬明说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次他到东营去,有不少大有财力的古玩爱好者找到他鉴定藏品,这些人虽没有太多文物鉴定知识,但是却出手大方,购买古玩时经常是头脑一热就买下。“有的人说孙老师,到我家帮我鉴定一下,我去了一看,一屋子堆满了青铜器、瓷器和字画,花了一百多万买的,只一两件是真的。”孙敬明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一个收藏者花了30万买了幅画,卖画的文物贩子说这幅画是故宫的工作人员偷出来的,“故宫里挂的那幅是赝品,真的在我这里”,孙敬明说收藏者对文物贩子的话深信不疑,“当我告诉他画是假的时,他脸色一变,像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一样,毕竟30万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大一笔钱。” 因为上当受骗的收藏者不计其数,因此尽可能帮助他们戳穿文物贩子的骗局是孙敬明的心愿,他也觉得自己有义务这么做。他最为自豪也最费周折的一次鉴定是在2007年。一天,本市一位藏友找到孙敬明,说有人向他出售一幅边寿民的芦雁图,出价8万,这幅画与某拍卖行图册所示一模一样,而且,在一本1996年出版的《扬州八怪绘画精品录》上也能看到一模一样的画。“这三者都能对起来,应该不会有假,但是我跟他一起看画的色泽、纸质、玺印、笔法,总觉得可疑,但又因画作、书籍拍卖图册三者一致,无懈可击。那一天看到晚上12点,后来我注意到,在卖家所持的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扬州八怪绘画精品录》上,印有边寿民芦雁图的那张纸页好像与其它纸页不同,看起来略新一些。因为这些年经常到印刷厂去印书,所以对纸墨印刷也有点了解!”孙敬明说他怀疑卖家对书做了手脚,换掉了书页,于是就托博物馆一位同事从当当网上买来一本同一出版社同年月同一次出版的《扬州八怪绘画精品录》,对比发现,果然是卖家换掉了这一书页,造假手段如此高超,让人防不胜防。藏友十分感激孙敬明如此大费周折,从那以后经常登门拜访。像这位本市藏友一样接受过孙敬明帮助的收藏者都与他培养了深厚的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