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考爷爷其实与他们不沾亲 |
◎高考期间安丘郎丰振老人天天去送水,还写字幅鼓励 ◎今年79岁的他26年来资助57名贫困学生考上了大学 |
|
|
郎丰振老人为鼓励考生而写的字幅。 |
|

|
|
郎丰振,安丘市通用机械厂的一名退休干部,今年79岁。从1986年开始,他与老伴节衣缩食,先后关心帮助安丘、潍城、坊子等地14个乡镇的57名农村贫困高中生考上大学。他资助的学生有6名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从过了年开始,他就天天到学校看望孩子们。前两天高考,他一天也没闲着,天天往考场跑,除了给孩子送水喝,还专门写了东西鼓励孩子好好考试。6月10日,记者来到郎丰振家,他告诉记者,现在学生们都各自回家开始忙农活,肯定没太多时间考察高校的情况,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找资料,出来成绩报志愿时方便一些。他还想亲自把一些孩子送到高校去。
给高考生送水鼓劲,郎丰振那几天一直没闲着 6月10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安丘市区潍徐南路的安丘市通用机械厂宿舍的平房区,这里就是郎丰振老人的家。跟记者几天前到来时一样,郎丰振的老伴赵玉兰在厨房里包着水饺,看到记者到来,她还没来得及招呼记者坐下,就先给丈夫打电话。“成天不在家,高考结束了也这么忙。”老伴嘴里嘟囔着对记者说。 郎丰振的老伴赵玉兰今年76岁,身体还非常硬朗,包水饺的活全靠自己一个人。丈夫常年资助学生,以前也经常有孩子来吃饭,赵玉兰觉得,给孩子包水饺吃是最实在的。 给丈夫打了电话之后,赵玉兰就又到厨房里忙活起来,记者也仔细打量起这个只有三间小屋的温馨之家。他们家的玻璃窗户,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每块上面都有裂缝,只用透明胶带简单粘了起来。家具看上去都非常陈旧,一看就是有年头了。在东侧卧室的门口摆放着一张沙发,上面的皮革已全部裂缝,很多地方露出了内里。 就是在这样一间简单简陋的房间里,郎丰振日夜为贫困孩子们操劳着,查阅资料,记录详细家庭情况,列出帮助计划。卧室墙上挂着老人自己的一些日常记录以及贫困学生的详细资料,还有学生送的锦旗,也有慈善机构发放的奖状。 赵玉兰特地给记者指了指墙上正冲门口的一幅十字绣百寿图。记者看到,十字绣上有“感谢爷爷奶奶帮助之恩”的字样,是一个名字叫做徐春龙的贫困大学生赠送的。赵玉兰说,这幅十字绣是徐春龙让姐姐亲手制作的。现在徐春龙已经快从大学毕业了,他经常写信打电话过来。 记者等了大约半个小时,郎丰振老人回来了。已经头发全白的他,推着一辆锈迹斑斑的电动自行车。他告诉记者,前两天高考,他一天也没闲着,天天往考场跑,除了给孩子送水喝,还写了东西鼓励孩子好好考试。老人将手中一幅装裱过的“打油诗”拿给记者看,上面写着“二中同学您真棒,泰然自若进考场。三年苦读今一搏,铸就人生尽辉煌——79岁老人祝贺”。他资助的孩子在安丘二中读书,也在安丘二中考试,他这些话也不仅仅祝自己资助的学生考出好成绩,还希望所有高考生考出好成绩。 每次给贫困学生买学习用品,都是挑最好的买 说起郎丰振,妻子赵玉兰假装生气地白了他一眼,说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他每天真实生活的写照。两人年轻时在一个单位上班,几乎也是同时退休,但退休之后的郎丰振却比上班时还要忙。“整天不见人,吃饭的时候回来了,吃完饭就又走了,一天到晚不着家。” 赵玉兰说,20多年前,老伴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日子就忙碌了起来。郎丰振将孩子接到家里吃饭,她就要提前准备好饭菜,包水饺是几十年如一日要干的一件事,每个星期都要包三四次,每次都是清晨一早起来忙活,一直到中午。而郎丰振做的,就是天天往学校跑。 “以前日子不好过,家里也有四个孩子。”赵玉兰说,当初自己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很少,还要拿出大部分来资助别人,生活过得也不是很如意。但是老伴总会兴高采烈地告诉她,资助的学生考试又考了第一名,或者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老两口就觉得什么都值了。 赵玉兰说,自己有4个儿子,最小的也已经44岁。她说,家里的旧家具都是儿子们搬家剩下的,不用的东西都给老俩送来,儿子们也支持父亲资助贫困学生,不仅定期给老人送钱,还将自己孩子不穿的衣服也洗干净送来,让老人带给贫困的学生穿,都非常支持老人。 “现在生活好了,我和老伴的工资加起来也有3000多元钱,我俩吃不了多少,还有孩子们照顾着。”赵玉兰说,老伴给贫困学生资助学费和生活费,都很舍得投入,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也是挑最好的买。赵玉兰对老伴非常支持,她也愿意为老伴忙碌。 “邻居们都很羡慕,说平常人做不到的事你们做到了。”赵玉兰说,在宿舍平房区住的,都是原来的老同事,在老伴的感染下,很多老人也想帮助这些贫困学生。 郎丰振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四个儿子最近准备给他们老俩买房了。“让我留着退休金资助贫困学生,他们也给我献献爱心。”老人幽默地说。
老人打算,开学时亲自把一些贫困生送到高校 郎丰振老人给记者看了他以前资助的学生给他的来信。这些信件中,有中央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的学生,其余很多学校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郎丰振老人平时有一个乐趣,就是和老伴一起看这些孩子的来信。记者看到,这些信中,还有2002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老人对每个学生写来的信都如数家珍,谁在学校时担任什么职务,谁现在已经结婚生子,这些信都是老人的“宝贝”。 郎丰振老人告诉记者,他每年资助的学生都非常多,无论是生活上予以关怀,还是物质上予以扶持,他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过。他资助的学生有6个参加了今年的高考,从过了年开始,他就天天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不仅是送吃的,学校模拟考前给孩子缓解精神压力,孩子考完试之后再给他们送好吃的鼓励他们。 现在,高考已结束,学生们也各自回家,受郎丰振资助的学生,几乎全部都要开始忙农活。郎丰振说,孩子们回家忙农活肯定没时间考察高校的情况,他现在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找资料,到时报志愿时方便一些。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他还是想在学生开学时亲自把一些孩子送到学校去。“一定要把他们送到学校,把他们安顿好,再跟学校交接一下贫困生资料。”郎丰振说,以前他也送贫困学生到学校过。至于身体状况,他说跟孩子们在一起,能扛得住,也觉得很充实。 郎丰振说,现在贫困学生的学费,学校给予了很大扶持,他所做的是给孩子们补充一些营养,在精神上给予一些支持。现在,儿子问老俩有什么需要,他都是为资助的孩子们考虑,买衣服、文具、参考书,甚至是孩子们需要的药品他也要代劳。
◎荣誉 省吃俭用助学赈灾 慈善老人美名远扬 2008年汶川大地震数万同胞遇难,2009年台湾遭遇台风袭击,2010年玉树大地震……每当郎丰振从电视上看到骨肉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中时,他和老伴都会从两人3000多元的退休金中,扣出给贫困学生的生活费,拿出100元钱买下一袋面粉,再留下几十元的菜金,剩余的1000多元钱全部捐给灾区,近几年共捐款12000多元。每次捐款后郎丰振都动员儿女们也尽力捐款捐物,并让他们带各自的孩子到捐款现场看一看,以培养孩子的爱心。 26年来,郎丰振与老伴硬是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去帮助贫困学生。郎丰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座右铭,时刻激励着自己,做的善事、好事数不胜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慈善老人”、“爱心老人”。2005年6月,他被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潍坊市关工委聘为“五老”报告团成员。2005年10月,已届古稀之年的郎丰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大半生的愿望。2010年3月,在全市召开的双先表彰会上,他被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琼 郑毅 齐文
|
|